分享一件趣事,临近期末考试,一个学生考前抱佛脚问我:“老师,每次考试写作文,我都没东西写,怎么办啊?”
我问他:“你有素材吗?”
学生说:“没有。”
我被学生逗笑了,我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平时都不积累素材,考试写作文时,你哪有[货]可写呢?”
学生第二天给我拿过来一个本子,上面满满两面摘抄。
我仔细看了看,这学生态度蛮好,分门别类,按照不同的题材,搜集了不少素材,包括名人名言。
我说:"你把本子合上,你还记得多少你昨天摘抄的内容啊?"
学生傻眼了,他说:“我好像什么都不记得了。”
看着学生绝望的眼神,我说:“我有个技巧,你要不要听?”学生点了点头。
??一个技巧
我指着他摘抄的两条:
1.没有一个不爱自己国家的国民,生在养在这片土地的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我爱祖国,我爱祖国的壮丽山河;我爱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
2.“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里有余温。”——黑格尔
我说:“哪个好背一点?”学生说:“那还用说嘛?当然是后一条。”
我说:“你能看懂吗?”学生看了一会儿,摇了摇头。
我说:“我也不太懂。”
学生愣住了。我说:“这才是关键点所在。”
什么意思呢?从长度来说,后一条明显更加好背一点,从理解来看,后面更难理解一点,从字面关键词来说,只有历史一个关键词。
但是,正是这句话的多义性,才可以更为广泛地适用多篇作文,多个场景,多种素材。而前一条虽然很具体,针对性很强,但是普适性不强,如果要强行背诵,也只能适用于爱国这个主题的作文里。所以性价比就不高。
后一句可以怎么理解呢?历史已经过去,但是却仍然有值得我们反思,借鉴,传承的地方。扩大一点,历史中的人物,事件,是否都可以涵盖其中呢?
比如说写家国情怀。打算写屈原。简单举个例子。
前面部分文字写屈原,他心怀楚国,最终投江而死,只留下《离骚》回荡在汨罗江畔。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之处有余温。屈原已经逝去,但他对国家的热爱,对人格的坚守,却让后世千万中国人,感之敬之。
再举个例子,写百年复兴。前面写五四运动,青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国家。引用上面这句话“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之处有余温”。当年的风起云涌已经成为历史,但是青年的热血却一直在传承。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不仅要看到灰烬中的余温,更要传承这份家国情怀,让爱国之火光,照亮世界东方。
举了这两个例子,应该懂了吧?
这种哲理性的句子,有着丰富含义的,是可以积累几条的。在积累的过程中,一定要思考金句的适用范围。
有一年高考作文题材料就是一句哲理性的名句。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不想在云端舞蹈,我只想在地面行走。”这里的“云端”指的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比如说幻想,不切实际的追求等等。而“地面”则是要脚踏实地,沉稳务实。
跳开这道作文题本身,这句话的应用范围,可以用在人生追求,人生态度,脚踏实地,沉稳务实,国家进步,民族发展等等。都可以用得上。因为这句话本身的含义是多义的,只要不走题不跑题,在原意范围内运用,就是可以的。除了有助于论证外,对于增加作文的文化味,哲理性,都非常有好处。
总结来说,积累素材是有技巧的。技巧在于:尽量少积累适用性单一,并且很长的句子。选择积累有丰富含义,适用范围广的哲理性金句。这样既方便背诵,又方便运用。
那么一般来说,哲学家,文学家所说的话,更具有哲理性,可以做多义性理解,也就是说,摘抄的时候,适当的去找一些哲学家的话。然后按照金句的关键词进行梳理和索引,这样,当你积累的金句,能够覆盖大多数的作文主题时,就不用再去找新的,而是进行筛选和运用了。
学会了吗?
但是前提是,一定要广泛阅读,认真思考,精选后,要思考可以运用于哪些情境。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把自己积累的素材尽可能得用到考场作文里。
多提一嘴,还是要多读书,再多技巧,如果没有能力加持,也没办法发挥最大效用。
我是陈老师,专注于高中阅读和写作,关注我,获得更多教育,学习等干货。
原创文章,作者:柚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vip.net/109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