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读书报告七篇

《毛泽东传》读书报告七篇

读书报告是研究生的学术科研活动之一,旨在通过读书报告的形式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促进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增强口头表达能力,更多了解当前学术前沿的新问题、新情况,引导研究生尽快融入学术氛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毛泽东传》读书报告七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 《毛泽东传》读书报告

   曾写下全球畅销书《毛泽东传》的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近日推出其新作《我与中国》。记者获悉,该书英文版尚未面世之际,中文简体版率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全球首发。

      序言中,罗斯·特里尔这位出生于澳大利亚的美国人称,澳大利亚、中国和美国是影响他人生的三个国家。“来自澳大利亚的一个小孩成了哈佛大学的教授,又通过个人和职业的方式接触到全球化时期的中国。一个澳大利亚乡村男孩最后来到中国的城市,观察到那里人们的生活。”就此著书写《我与中国》,特里尔称,“一个在对中国充满恐惧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朝鲜战争后,渴望叙写他与中国人民的交往。”

      据罗斯·特里尔回忆,1964年他第一次来中国。“当时国际形势不好,冷战笼罩着整个欧洲和亚洲。当时亚洲不是因为经济发展而是因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而出名的。”

      6年后的1970年。作为哈佛大学教师,特里尔被要求陪同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参观哈佛大学校园。进餐时,李光耀称,因为想多一个角度看中国,打算去燕京图书馆看《人民日报》。特里尔当时就对李表示,“西方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而是“我们根据我们的意愿建构了中国共产主义社会”,并称“认识到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任何时候,想完全了解中国基本上都是不可能的”。

      特里尔称,“自我长大后,中美关系的建立或缺失都影响着亚太地区。”“进入21世纪后,中美两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密联系在一起。”2008年7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出席伍德罗威尔逊中心基辛格中国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对该中心公共政策学者特里尔说:“中国与美国不再有共同的敌人,但面临共同的机遇。”

      《我与中国》,是过去半个世纪期间特里尔和中国故事的见证。该书既有对中国政坛风云人物的生动刻画,也有对中国普通民众生活的娓娓讲述,涉及的人物上至国家领导人、文化名流,下至工人、农民、普通知识分子。作者还借助自己中外交流使者的身份,对作为时代背景的国际关系格局从紧张的冷战关系发展到世界一体的全球化时代作出了客观的、批判性的分析,并作为亲历者讲述了几十年间世界政治舞台的风云变幻,中美、中澳关系的峰回路转。

第二篇: 《毛泽东传》读书报告

  寒假看了罗斯·特里尔着的《毛泽东传》,据说这本是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的最被推崇、最畅销的作品之一。自1980年出版后,被翻译成至少8国文字,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中国曾畅销120万册。读完之后,确实受益非浅。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顶天立地.盖世无双.撼动宇宙的英雄。他改变了中国和世界,他使中华民族永远的屹立在世界之林,他使世代欺辱我们的西方列强再也不敢小视我们。他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毛泽东是属于人民的,他为中国人民奋斗了一生,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我就书中谈到的毛泽东的教育理念谈谈自己的读后感。

  一、他充分认识教育的战略地位,积极发挥教育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百业俱兴的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都极为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事业看作是革命的有力武器。

  毛泽东认为教育在革命前,革命的依靠力量是人民,人民大众只有接受了革命的教育,掌握了文化工具,掌握了革命的理论,才能成为革命的力量。他不但在理论上高度重视教育在社会革命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从青年时代开始就积极投身革命的教育实践活动,他先后创办了工人夜校、湖南自修大学、农民夜校,组织了赴法勤工俭学活动,担任过历史课教员、湖南第一师范附小主事(校长)兼国文教员、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等职,讲授过《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和《地理》等课程。

  他积极倡导在苏区举办夜校、识字班和列宁小学,使苏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迅速的发展。据1932年的统计,中央苏区许多地方学龄儿童入学率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不到10%,提高到60%以上;特别是成人教育和妇女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些可是很多人没有发现到的毛泽东的一大贡献。

  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及时地提出“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

  要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这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1949年底,在毛泽东同志直接关怀下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根据这些方针,人民政府从帝国主义者手中收回了教育主权,改造了全国30万余所大中小学,使之纳入社会主义的办学轨道。以后又进行了院系调整,开展了教学改革,举办了工农业余教育,实行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从而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

  三、体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着重要的地位。

  毛泽东同志早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说:“体育之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于吾人,实居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路之讲修通而收效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建国后,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光辉指示。1951年他针对解放初对学生健康重视不够的偏向,提出“健康第一”的口号。1953年向全国青年发出“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口号,进一步阐明了三育并重的观点。毛泽东同志既是体育运动的倡导者,又是体育运动的践行者。从青年时代起,他就“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中老年后,他还中流击水,畅游长江,参加各种体育锻炼。

  四、毛泽东同志还针对青年学生的特点,要求青年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而不是僵化被动的发展。

  他说:“青年人就是要多玩点,要多娱乐一点,要蹦蹦跳跳。不然他们就不高兴。”1964年3月10日他对北京市一位中学校长的来信指示道:“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讲授不甚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这三项都是不利于培养青年们德、智、体诸方面生动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他反复强调要缩短学制,精减课程,减少授课时数,提高授课质量,改革考试方法,倡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自学。

  可见毛泽东在几十年前对教育的看法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不谋不合,要求学生全面发展,重视素质教育,宏扬体育锻炼,强健国发体魄,这些正是我们今天教育者所需要做的工作。

第三篇: 《毛泽东传》读书报告

  刚到北京时,他当上了一个小小的图书助理员,职位低微。不过他结识了第一位“楷模”李大钊。在工作之余,他还是跟以前一样急切踏入知识界圈子里,结识了一些新的人物。不过,即使是这样,他依旧独来独往,他只关心那些更基本的事物。1919年的春天,爆发了学生大游行,也就是五四运动。令人震惊的是,毛泽东既然悠闲地在祖国的名山大川中游玩!他先是拜谒了孔子的墓地,然后又去了《水浒传》中好汉聚集的地方。

  没过多久,他离开了他不喜欢的北京来到了上海。毛泽东不喜欢上海,但是他认识了第二位“楷模”陈独秀教授,他们并没有对对方产生好感。陈独秀不过是毛泽东人生的道路上匆匆闪过的雄鹰,它雄浑敦厚的嗥叫给了毛泽东前进的勇气和力量。牵挂着长沙的他又辗转回到了长沙。1919下半年,毛泽东响应五四运动,发起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领导湖南学生反帝爱国运动。斗争对象是湖南的军阀统治者张敬尧,他和他的同学们写了一份宣言书,号召推翻这个还活在旧中国的封建屠夫。

  毛泽东还发表了很多演讲,这表示着他已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并将他表示出来。他代表学生联合会创建并编辑了一份周刊,他的文章吸引度和说服力也有所提高,他的文字就像他的人一样直率生动。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像领袖者一样的毛泽东,他是站在一个领袖的角度上向社会宣告。1920年,毛泽东正式接受马克思主义。他还和另外一名教师去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的代表大会。年底,还在长沙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这年冬天,他也如愿以偿地和杨开慧成亲,泽东也要当上爸爸了,我相信此时他会想起自己的父亲在他年幼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他绝对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那时候,毛家却发生了两件大事:毛泽东的母亲文氏过世。毛泽东自责道:“生不能尽忠,死不能尽孝。”他对母亲的敬仰和惭愧在这两句简简单单的谦语中体现了出来,母亲的葬礼上有很多人参加。而相反,一年后毛父的去世,毛泽东很少提及,参加葬礼的人也不多。看来,他和他这位先父之间鸿沟还未依旧存在。不管怎么说,毛顺生是他的父亲,一直是,永远是。虽然毛泽东不喜欢他,但是这位老父亲还是给了他很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位父亲奠定了毛泽东成为一名造反者的基础。

第四篇: 《毛泽东传》读书报告

  基辛格回忆当年陪同尼克松会见毛泽东的情景时这样写道:“这房间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学者的隐居处,而不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全能领袖的会客室。”解放后的毛泽东在中南海菊香书屋的个人藏书近10万册。拥有这样数字的图书,对于一个大国领袖不算什么,而看完这些图书,并且让这些图书留下他的遗泽,却是普通人做不到的。

  学习的重要性,毛泽东在延安时曾讲过,“韩愈说,‘人不通今古,马牛而襟裾’,所以只要是人而不愿做牛马的,就要学习。”

  读书对于毛泽东来说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部队攻打茶陵,闯进谭延闿老家。谭延闿曾经是清末进士,后任湖南都督、湘军总司令。《三国演义》就是从他家的藏书楼发现的。毛泽东说:“这真是拨开云雾见青天,快乐不可言!”我们可以想见,在当时条件下,“敌军围困万千重”,对一般人而言,最需要的可能只是粮食和盐巴,而对于毛泽东来说,精神食粮则更显重要。

  贺子珍回忆说:在井冈山,主席最爱在口袋装书,便于一有空就看,后来后勤部门就给他在衣服上做了两个大口袋以放书。

  书的页面可分为版心与留空。现代留空因为人性化阅读的需求而越来越大。但在一般人那里,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想到使用书籍周围的留空部分。现在出版的很多毛泽东的读书笔记,都是从书的天头地尾收集来的。还在省立一中时,毛泽东就买了《韩昌黎全集》20多本,因为别人的书毕竟不好信笔抒发感慨。到了后来,毛泽东的眉批越写越长。1952年,买了大字本《二十四史》,据统计批注最多。

  毛泽东在年轻的时候有一个雅号叫“毛奇”。他说:“要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奇男子”。1961年8月,胡乔木请长假。毛泽东要他去杭州。可以“专事游山玩水”,读书也可“专看闲书,不看正书”。他还说:“不仅《二十四史》,稗官野史也要读。”因为最理想的人才大多是“博”与“专”的统一,“专”为主,“博”为辅,“专”以“杂”拓展思维空间,“杂”以“专”为服务对象。有人形象地喻之为“图钉理论”。图钉是“点”与“面”的统一。“点”是专业,“面”是非专业。很显然,作为图钉,如果只有“点”而没有“面”的作用力,是很难发力的。

第五篇: 《毛泽东传》读书报告

  我虽然没有见过毛泽东,但是毛泽东这一光辉名字,从我上小学识字的第一天起,就在我心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前几天,我买到一本中外名人故事从书——《毛泽东》,我如饥似渴地读完全书。夜里,我做了一个美丽的梦,梦中我跋山涉水寻找毛泽东,终于在天安门城楼上,我幸福地见到了毛泽东……我激动地对他老人家说:“敬爱的毛主席,我一定向您学习,学习您刻苦学习的精神……”

  是的,《毛泽东》这本书中最感人的是毛泽东一生刻苦学习的精神,书中生动地记叙了这方面许多感人的片断:

  毛泽东主张学习要有崇高的理想,他认为应该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改造国家和社会发奋学习。毛泽东在学习上一贯刻苦、勤奋,在青少年时代,每天清晨,同学们还未起床,他就借着熹微的晨光,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夜深人静,同学们都进入了梦乡,他还常常在走廊上或茶炉室的灯光下看书。书籍是毛泽东的终身朋友,直到他心脏停止跳动前几个小时,他还示意工作人员读书给他听,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

  于是,我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毛泽东在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一一作了对比,我的眼前清晰地呈现出一个勤奋好学者的足迹……重新去寻找这一足迹,重新去寻找这一精神,对我们90年代的青少年不是很有必要,很有意义的吗?我真诚地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同龄人,希望我们都能从这本书中汲取到理想、信念、精神和毅力。

第六篇: 《毛泽东传》读书报告

  这本书中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毛泽东对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艰辛努力和历史贡献,以及在探索过程中经历的曲折历程。同时,也不讳言他的失误,并对当时的国内外历史背景和他作出决策的思考过程、失误原因,作了客观的叙述。它的出版,对于深入了解和研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历史决策的过程,对于深入了解和研究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思想发展和变化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他在建国后期出去了一些错误,使我国停止了发展甚至出现了倒退,但这些是非功过自有我们后人评说。现在我们对毛主席的一生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但他那种“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和人格魅力在当时,实实在在的激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中国人,他就是那个时代中国人心中的太阳。

  现在,毛主席虽然已经离开我们而去,但是如今读着他的传记,也仿佛和他一起再次经历了一个传奇的人生,他的一生有很多地方给我们思索的启迪。因此,我看后感触颇多。下面谈一谈自己读他的传记的一点感想:

  1、毛泽东少年时就是一个心系社会,很有志向的人。

  毛泽东虽然出生于农民家庭但这样的出身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志向与追求。少年时,父亲本打算送他去一家米店当学徒,以便继承家业,发家致富。但是,毛泽东并没有走上父亲所安排的生活道路,而是走上了一条寻找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道路。回头看看我们这些当代的大学生,我们的志向又如何,我们有几个会把自己的未来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时常会抱怨学习的苦闷那全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习的志向,为什么读书?所以现在的年轻一代是需要树立自己的人生志向的,有了奋斗的目的,当然就有奋斗的斗志。

  2、毛泽东是坚持学习的人。

  为了不断增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毛泽东带头读书、学习。尤其是在重要历史关头亟需总结经验时,他更始强调认真学习,提高理论修养。读书伴随着毛泽东度过一生,成为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3、毛泽东是一个擅长思考、勤于思考的人。

  他老人家曾说过,他只有在游泳的时候才不思考问题,因为在水中如果一思考,就容易沉于水中或者呛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老人家几乎是走到哪里就思考到哪里,是个不停地思索的人。而对水中思索的体会,估计也是吃了很多水的苦头后的经验总结。而所有这一切,也是他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判断的根本,试想,一个整天不思考的人,或者说,不思考正事的人,怎么会对任何问题都有明确的看法呢?

  总之,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感受颇深。我们要学习毛主席那种在革命年代的精神,学校他那坚忍不拔的毅力。做一位新时代的年轻人。

第七篇: 《毛泽东传》读书报告

  毛泽东无疑是20世纪对世界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也是传记最多的历史人物之一。之所以有这么多传记,首先大概是因为毛泽东太重要,其次因为他太复杂,所以关于他的话题永远说不清、说不完。由于专业的关系,我读过多种中外不同版本的毛泽东传记。当捧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的《毛泽东传(1949-1976)》时,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部两卷本100多万字的传记同我以前看过的毛泽东传记有什么不同?它相对于以往的毛泽东传记有哪些质的飞跃呢?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毛泽东的生平事迹相对比较熟悉的读者,又能带来多少新的信息、新的知识、新的思考、新的收获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翻开了这部著作。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是上世纪很长一个时期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全局决策的制定者、政治系统中最高权力的掌握者、社会生活的协调者和组织者乃至国人思想的掌控者,是一个时代的最高标志和象征,具有无可争议的最高权威。那么,毛泽东的权威源泉是什么呢?他属于哪一种权威类型?按照流行领袖权威的分类法,领袖权威主要有三种来源:1.传统型权威。传统性权威是根据沿袭下来的惯例,遵循世代相传的、从祖先那里承继下来的神圣规则形成的。比如西藏地区达赖、班禅的权威,毛泽东显然不是这种类型。2.法理型权威。法理型权威来自法律的明文规定,政治领袖以法律为依据对社会进行管理。毛泽东长期战斗和生活的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法律并不健全,他也不宜划归为这种类型。3.魅力型权威。魅力型权威产生于个人的特殊魅力和超凡品质。大体而言,毛泽东基本属于这一类型的领袖。

  既然毛泽东的权威主要来自他的超凡魅力,那么,我们还应继续追问一个问题,毛泽东的超凡的魅力到底来自哪里?毛泽东是战略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可我更感兴趣的是作为诗人的毛泽东。诗人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这首词里这样写到:“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当我们读完这部传记,从毛泽东历史的斑斑点点里,看到的是一个为了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自由幸福奋斗终身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襟怀。

  在传记披露的许多鲜为人知的饿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性格刚硬的毛泽东在内心深处对人民大众满怀悲悯之情。他说过:我看不得老百姓受苦,看到老百姓遭灾我就要流泪。对人民群众利益的关心,是毛泽东伟大情怀的魅力所在。毛泽东时刻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头。1950年夏,安徽、河南交界连降大雨,淮河泛滥,毛泽东在批阅淮北灾情报告,看到有的灾民为了躲避洪水爬到树上,有的被爬到树上的毒蛇咬死时,难过地流下热泪,批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看到反映农村严重情况的报告越来越多,农村饿病逃荒和非正常死亡现象大量出现时,他自责得流泪,他不吃肉,和全国人民一样过苦日子,农民吃不饱,他也吃不饱,农民浮肿,他也浮肿。文革中,他收到福建一名教师的来信,反映其子在农村插队,生活艰苦,这封信毛泽东看了3遍,亲自回信,寄给300元钱,帮助解决困难。1975年夏天,河南发生历史上罕见的大洪涝灾害。一天,工作人员给毛泽东读河南受灾的内部通报,当读到有许多群众丧生时,他情不自禁地发出哭泣声,眼中满是泪水,边哭边自言自语:“我感情越来越脆弱了,我一听到天灾人祸,就忍不住伤心。”为了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毛泽东常常夜以继日地工作,马不停蹄,不辞辛劳。根据传记的内容,我统计了1958年11月2日毛泽东的工作时间表:“十一月二日,晨六时五十八分,到德州车站,停车一小时,与德州地委书记谈话。上午十时四十三分到达济南,与谭震林、山东省委书记舒同谈话,下午一时结束。晚九时十分,与济南市委书记、副书记、市长谈话,九时五十五分结束。十一时五十六分到达泰安,在火车行进中,继续与泰安地委书记、副书记谈话。”也就是说,这一天,毛泽东从凌晨一直工作到午夜!他切切叮嘱各级党员干部:“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群众的迫切要求。凡是违背这两条的,一定行不通,一定要失败。”

  为了不断增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毛泽东带头读书、学习。尤其是在重要历史关头亟需总结经验时,他更始强调认真学习,提高理论修养。读书伴随着毛泽东度过一生,成为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很多人不知道,毛泽东在年纪很大以后,还以极大的精力学习英语,虽然他的英文水平不高,最多是勉强借助字典看比较浅显简单的英文报纸,但这对一位日理万机的领袖,是需要多么大的学习热情和毅力啊!直到临终前一天,也就是1976年9月8日,他仍在读书。从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天毛泽东大部分时间已处于弥留前的昏迷状态,上下肢插着静脉输液导管,胸部安有心电监护导线,鼻子里插着鼻饲管,呼吸道安装吸痰器。但一清醒过来就让工作人员把书托着给他看,坚持学习,断断续续地看文件、看书达十一次,共两小时五十分钟。毛泽东最后一次看文件,是当天下午四时三十七分,在心律失齐的情况下,看文件长达三十分钟。这离他去世已不到八小时了!

  心里想着人民,不间断地通过学习增强为人民服务的领导能力,是毛泽东魅力的根本所在。正因为如此,尽管他有时好心办错事,人民还是一如既往地拥护他、爱戴他。

  正如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中国人民的骄傲,中华民族的骄傲。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邓小平同志曾深情地说到:“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摸索。”江泽民同志也深刻地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从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伟大领袖,永远属于人民。毛泽东同志的革命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他的伟大品格具有动人的感染力,他的科学思想具有非凡的号召力”。

  当然,当我们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和教训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个人魅力型权威观都是基于“权威”绝对正确这样一个伪前提之下的观念,容易导致民众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非理性的偏执、迷信和盲从,因其缺乏科学与理性而走向极端。毛泽东晚年的种种失误,也与他是一个魅力权威型的领袖密切相关。但正如列宁曾经引用过的一句著名的谚语所说的:鹰有时飞得比鸡还低,但鸡永远飞不了鹰那么高。因为毛泽东心里始终装着人民,不仅使他的功勋彪炳青史,也使得他的种种失误乃至严重错误在具有悲剧色彩的同时,也具有了留待后人永久思考、思辩、思索的历史魅力。

原创文章,作者:兔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vip.net/150380.html

(0)
上一篇 2023年2月15日
下一篇 2023年2月1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