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1

  【一】

  第一章行星地球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活动类型:黑子—光球层,耀斑和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

  3.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各地相等15°/小时,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公转:自西向东,恒星年,近日点快,远日点慢,平均1°/日。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

  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在中纬度地区明显。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

  4.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较慢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在一起组成。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a)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b)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大气逆辐射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大气的水平运动

  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a)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b)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c)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2.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a)形成因素:热力因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动力因素,如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b)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a)北半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气压中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7月:亚欧大陆形成亚洲低压,北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1月: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北太平洋形成阿留申低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优势b)季风环流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和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东亚季风:夏季东南风高温多雨,冬季西北风寒冷干燥。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亚季风:夏季西南风高温多雨,冬季东北风温暖干燥。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a)气候的形成因子一般而言,在不同的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全年处于赤道低压带控制之下,盛行上升气流,分布于赤道及其南北侧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全年盛行西风。分布于纬度40°~60°的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分布于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补充:在高气压,信风和极地风带控制下,干旱;在低气压和盛行西风带控制下,湿润

  3.常见天气系统

  锋与天气a)气团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物理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b)冷锋和暖锋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例如:冬季春大风、寒潮、沙尘暴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例如:春、夏南方降水

  低压、高压气旋:低气压,四周向中心辐合,垂直运动上升,多阴雨天气反气旋:高气压,中心向四周辐散,垂直运动下沉,多晴朗、干燥天气

  4.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全球变暖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各国经济结构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②加强国际合作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环

  相互联系的水体水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a)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分为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b)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c)意义:维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b)按成因分: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按性质分:寒流,暖流c)洋流的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有降温减湿作用。b)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较大的渔场。c)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还会携带冰山。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从国家来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罗斯,中国第六。我国不均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

  合理利用水资源,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污染和过度利用等加剧水资源短缺。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

  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a)褶皱山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b)断块山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c)火山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a)运输线路结构: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b)线路分布格局: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c)线路延伸方向:迂回前进,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3.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a)河流侵蚀地貌:溯源侵蚀,下蚀,侧蚀。b)河流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分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a)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b)便捷的对外联系和运输c)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利于耕作,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

  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某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为基础,呈纬向带状分布。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为基础,呈经向带状分布。垂直分异规律,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二是降水量的大小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二】

  1、城市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点

  中心商务区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一般位于市中心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商业区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①市中心②CB外侧③街道两侧①交通便捷,多层大厦②人口密度、流量大③人口昼夜差异大④土地利用最集约

  工业区同类工厂①城市边缘②交通干线两侧①厂房巨大,烟囱高耸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

  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①环境不好②商品房,环境好

  行政中心区行政机构①单独区域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人口昼夜差异大

  文化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

  郊区卫星城、农业区、住宅城市外围为城市服务

  ①占有空间的是住宅区②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③城市功能区没有明显界线,某一功能区内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种功能为主

  ④住宅区分类:高级住宅区:面积大,独立庭院,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面积

  小,拥挤,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2、形成原因

  历史因素,功能延续: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

  功能改变: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

  经济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远近,通达性高低

  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社会地位:高级、低级住宅区

  生活方式: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

  宗教信仰:济南回民小区

  行政因素: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

  3、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中心地理论:①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

  ②嵌套包围③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

  ④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⑤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3倍

  ⑥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

  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但不能说: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比

  第二节城市化

  一、城市化

  三个内涵: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

  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数目增加

  最主要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判断两个城市城市化水平,计算城市人口比重即可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当今世界城市化两大突出特点: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世界大城市化趋势一个突出表现为:形成了城市群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起步早晚

  城市化水平高低

  城市人口少多

  现代发展速度慢快

  与经济关系相适应不适应

  现代新动向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城市化为主,大城市过度膨胀

  原因郊区环境质量好、乡镇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城市环境质量不好市中心“产业空心化”,经济萧条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主要污染源:汽车尾气、

  工矿企业燃煤、居民燃煤

  水污染污染源: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垃圾堆放

  固体垃圾污染:污染大气、水和土壤

  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物种减少

  地面沉降:原因为过量开采地下水、挖煤

  其他: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失业人多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1、地域文化: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

  形成:自然和人文因素

  范围:可大可小,可单、多要素

  状态:一定时期相对稳定,不断变化

  举例:耕地:南水北旱;饮食:南甜北咸;民居:华北四合院、黄土高原窑洞,傣家竹楼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建筑空间布局

  美国:中心摩天大楼,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现代城市布局

  欧洲:市中心为广场、教堂,中心及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建筑结构

  围墙,中国:保守,建筑外一般有围墙;西方:很少有围墙

  园林,中国: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内向、封闭;西方:整齐划一、对称、和盘托出、外向、开放

  建筑风格

  中国:宫廷式建筑:红墙、黄瓦、飞檐、楼台殿阁、突出皇权的地位

  西方:喷泉、雕塑、洋房、草地、突出教堂的地位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2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活动类型:黑子—光球层,耀斑和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

  3.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各地相等15°/小时,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公转:自西向东,恒星年,近日点快,远日点慢,平均1°/日。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

  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在中纬度地区明显。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

  4.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较慢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在一起组成。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a)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b)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大气逆辐射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大气的水平运动

  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a)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b)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c)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2.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a)形成因素:热力因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动力因素,如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b)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a)北半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气压中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7月:亚欧大陆形成亚洲低压,北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1月: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北太平洋形成阿留申低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优势b)季风环流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和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东亚季风:夏季东南风高温多雨,冬季西北风寒冷干燥。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亚季风:夏季西南风高温多雨,冬季东北风温暖干燥。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a)气候的形成因子一般而言,在不同的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全年处于赤道低压带控制之下,盛行上升气流,分布于赤道及其南北侧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全年盛行西风。分布于纬度40°~60°的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分布于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补充:在高气压,信风和极地风带控制下,干旱;在低气压和盛行西风带控制下,湿润

  3.常见天气系统

  锋与天气a)气团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物理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b)冷锋和暖锋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例如:冬季春大风、寒潮、沙尘暴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例如:春、夏南方降水

  低压、高压气旋:低气压,四周向中心辐合,垂直运动上升,多阴雨天气反气旋:高气压,中心向四周辐散,垂直运动下沉,多晴朗、干燥天气

  4.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全球变暖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各国经济结构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②加强国际合作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环

  相互联系的水体水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a)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分为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b)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c)意义:维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

  

  【同步练习题】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的新能源,目前人们对其利用越来越广泛。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属于人类对太阳能的间接利用的是

  A.太阳灶B.太阳能热水器

  C.太阳能发电D.煤炭

  【解析】A、B、C三项属于人类对太阳能的直接利用。

  【答案】D

  2.下列地区,最适合用太阳灶做饭的是

  A.低纬度、太阳高度角大的海南岛

  B.降水少、晴天多的吐鲁番

  C.海拔高、空气稀薄、光照强的青藏高原

  D.地广人稀的东北平原

  【解析】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丰富的地区。原因就在于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晴天多,平均日照时间长;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多。

  【答案】C

  读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完成3~4题。

  3.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

  A.正相关B.负相关

  C.成反比D.没有相关性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太阳黑子相对数越多,树木年轮宽度就越大,二者呈正相关。

  【答案】A

  4.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

  A.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

  B.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电离层

  C.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D.太阳活动时,太阳风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从而影响中、高纬度地区树木的生长

  【解析】此图说明了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变化对树木生长的影响,而地球气候是影响树木生长的主要因素。

  【答案】A

  2011年2月15日和3月9日,地球轨道卫星两次检测到“X级”太阳耀斑。3月7日,太阳以2200公里/秒的速度向外喷发出数十亿吨的等离子云。3月10日,北极光越过加拿大边境,蔓延到美国的威斯康星州、明尼苏达州和密歇根州。据此完成5~6题。

  5.太阳活动

  A.有规律可循的,但尚无法预报

  B.与地球上的旱涝灾害有一定的关系

  C.发生在太阳的内部

  D.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可忽略

  【解析】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发生的大规模运动,主要包括黑子和耀斑,其活动是有规律的,题干信息显示出太阳活动是可预报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与地球上的旱涝灾害有一定的关系。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b)按成因分: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按性质分:寒流,暖流c)洋流的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有降温减湿作用。b)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较大的渔场。c)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还会携带冰山。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从国家来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罗斯,中国第六。我国不均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

  合理利用水资源,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污染和过度利用等加剧水资源短缺。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

  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a)褶皱山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b)断块山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c)火山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a)运输线路结构: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b)线路分布格局: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c)线路延伸方向:迂回前进,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3.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a)河流侵蚀地貌:溯源侵蚀,下蚀,侧蚀。b)河流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分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a)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b)便捷的对外联系和运输c)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利于耕作,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

  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某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为基础,呈纬向带状分布。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为基础,呈经向带状分布。垂直分异规律,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二是降水量的大小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3

  一、环境承载力

  1、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因素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

  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练习题:

  1.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①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②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地加大③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④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是

  A.Ⅰ、Ⅱ、ⅢB.Ⅱ、Ⅰ、Ⅲ

  C.Ⅲ、Ⅱ、ⅠD.Ⅰ、Ⅲ、Ⅱ

  3.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保护环境十分重要。下面解决环境问题的四种思路,最恰当的

  A.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二者并不矛盾,应该走边发展边治理之路

  B.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势在必行

  C.环境效益比经济效益更为重要,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上

  D.地球自身有充分自我调节的能力,听其发展、顺乎自然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4

  地形:

  一、东亚:

  1、总括:东部沿海: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

  西部内陆:高原山地为主;

  2、山脉:阿尔泰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

  3、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

  二、东南亚:

  1、总括: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北高南低;

  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

  三、南亚:

  1、总括:北:喜马拉雅山南部;

  中:两大冲积平原;

  南:德干高原;

  2、山脉:西高止山,东高止山

  四、中亚:

  1、总括:以丘陵平原为主;

  2、平原:里海沿岸平原,图兰平原;

  3、丘陵:哈萨克丘陵;

  五、西亚和北非:

  1、总括:以高原为主,平原狭小

  2、山脉:阿特拉斯山,大高加索山脉,格罗斯山;

  3、高原:伊朗高原,美索不达米亚高原,

  4、平原:尼罗河盆地和三角洲;

  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总括:以高原为主,东南向西北倾斜;

  第二大热带雨林分布区;

  2、山脉:东非大裂谷,乞力马扎罗山;

  3、盆地:刚果盆地;

  4、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

  七、西欧:

  1、总括: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内海;

  以平原山地为主,南北分布,东西走向;

  冰山地形分布:挪威峡湾海峡;

  2、山脉:斯堪的纳维亚山,阿尔卑斯山;

  3、盆地:巴黎盆地;

  4、平原:西欧平原,波德平原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总括:地势平坦,以平原高山为主,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2、山脉:乌拉尔山;

  3、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4、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

  九、北美:

  1、总括:纵列分布,山脉与海平行;

  东部:高原山区;

  中部:平原区;

  西部:高山区;

  2、山脉: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

  3、高原:拉布拉多高原;

  十、拉丁美洲:

  1、总括:北部:以高原为主;

  西部以安第斯山为主;

  东部以平原、高原为主;

  2、山脉:安第斯山脉,迪勒拉山系;

  3、平原:奥里诺科平原,亚马逊平原,普拉塔平原;

  4、高原:圭亚那高原,巴西高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十一、大洋洲:

  1、总括:东部:山地大堡礁;

  中部:平原;

  西部:低矮高原;

  十二、南极:

  1、总括:冰雪高原;

  90%大陆冰川;

  淡水水库;

  十三、北极:

  1、总括:大面积冻土覆盖;

  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5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

原创文章,作者:小果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vip.net/221143.html

(0)
上一篇 2023年11月14日
下一篇 2023年11月1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