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六艺【七谋八略】(四书五经六艺七谋八略九)

四书五经六艺【七谋八略】(四书五经六艺七谋八略九)

四书五经六艺七略、3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四书五经六艺七谋八略、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上古三大奇书大全。周星驰的名句: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艺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尚且三心二意一等下流。四书五经六艺都是儒家经典的称呼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六艺:《易》《书》《诗》《礼》《乐》《春秋》。《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宋代理学家们自认为是孔孟的真正传人,但实际上却阉割了孔孟的学说。非但如此,他们还从佛家、道家那里偷来了很多东西,但却不但不承认,还大肆攻击佛家、道家,实在是非君子所为也。正是由于他们的阉割,致使中国传统文化从那时起发生了严重的蜕变,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实在是罪莫大焉!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是儒家作为学术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东汉儒者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六艺:《易》、《书》、《诗》、《礼》、《乐》、《春秋》为春秋时期孔子开私学时所授六艺,所以此六艺即儒学最早的教材!相传它们都经过了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据说秦始皇“焚书坑儒”,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因此,六艺就变成了五经!“四书五经六艺”具体指的是什么?“四书五经六艺”的智慧和科学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书。“四书五经”包括文学、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学科内容,涉及到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统治基础、军事斗争、文学艺术等广泛而丰富的内容。表达了儒家思想的基本方法与中心体系,其内容构成了儒家这一三千年来中国社会主流同志思想的精华与真谛。其语言则千锤百炼,字字如金,是千百年来代代 书人从事政治活动、文学创作的基础文本。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治国、修身、立德的根本依据。无论是在中国思想史还是世界思想史上均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至今仍为中国社会道德规范、处世法则与里国基础,属于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那么,我们现在为何也要学习四书五经呢?国内目前的教育是应试教育,重在文化的教育培养,但是我们应该明白文化和智慧是有本质区别的!国学的断层缺失,使我们损失了很多很多无形中的财富和智慧!这就是为何有些高学历的高智商的人去给低学历的人打工,因为低学历的人不一定没有智慧,智慧是要靠自己感悟领悟的!西方重逻辑思维,东方重悟性也正是此现象的体现!那么四书五经的人生智慧在哪里呢?人从本性上说是社会性的动物,与人亲和是人的幸福之重要来源,人总要归属于某个群体,被群体抛弃是人生之大不幸。儒家先贤们始终关注的就是这种伦理幸福,或者说是关注亲和感和孤独感的辩证关系。诵读体悟这些经典诗文,有助于我们客观合理地对待社会和自然,从容愉快地面对人生,使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少遇障碍,多得肯定。这对我们追求幸福,追求幸福的成长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幸福了,我们这个社会就和谐了。社会和谐了,我们的教育就更加成功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诵读、积累这些经典之后,如果再从“仁义礼智信”的角度体悟思考,这对我们在知识和德行上的精进是大有帮助的。为此,我们需要对“仁、义、理、智、信”做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一、仁者爱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基本内涵就是对他人的亲善与关爱。孔子的学生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爱人即关爱他人,要把他人当成自己的同类,设身处地去爱护,并且是不存私欲,不求报答。孟子讲:“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程颢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仁具体表现为忠、恕。孔子弟子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宋代朱熹注曰:“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忠是尽心尽力,恕就是由己而推及人,是如心,将心比心。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对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忠。忠是由人而诉诸己,恕是由己而推及人。忠是积极意义的恕,恕是消极意义的忠。儒家推行仁道先从孝入手。《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儒家之仁道观念,是建立在人之自然情感的基础之上的,孝的基本含义是赡养父母,但只是一般地赡养,还不是真正的孝。孔子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道最为重要的并不是养,而是内心是否保持着敬爱之心,若无敬爱之心,则为不孝,则为不仁。二、义者宜也《中庸》提出“义者宜也”的主张,韩愈的理解是“行而宜之之为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人之为人,并不在于人有知觉、有生命,而在于人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不该做的标准就是所谓的义。如果说仁的对象是指向他人,那么义的对象则完全指向自身。汉代董仲舒说:“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仁是对于他人的关爱,而不是爱自己;义是对于自身的要求,而不是对于他人的要求。三、礼者,人伦之规也社会成员的一系列行为规范之和就是礼。“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作为人,应当严守自己的人伦操守,不仅要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且要为其所当为、行其所当行。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到君行君道,臣行臣道,父行父道,子行子道。严格遵循人伦操守,即是严格依礼做事。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一个人,只有当一个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且切实做到为其所当为、行其所当行的时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儒家把这一过程称之为“学为好人”,也叫“成人”。四、智者,是非之心也智是关于是非的观念,而不是我们理解的智慧。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也。”在儒家看来,人天生即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儒家将其称作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良能为人所共有,非圣贤所独具。为学的工夫,主要不是获得知识,而是使良知、良能发扬光大。将这种本有的良知、良能发扬于外,用于事父,则是孝;用于事君,则是忠;用于与人交往,则是仁与信。五、信者,践言也信是不折不扣地按照自己所说的去做,孔子提倡“言忠信,行笃敬”。忠侧重于内,信侧重于外。忠是尽心尽力。但你是否尽心尽力他人并不知晓,只有自己清楚。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曾子日三省其身,第一省是忠,第二省就是信。信是要见之于行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所谓“讷于言”就是重承诺,所谓“敏于行”即是强调行为上迅速按照自己的承诺去做。“仁、义、礼、智”被孟子当作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宣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人有四体,是人之为人的外在表征,人之有四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根据。无此四心,不仅不是君子,甚至是不是人都值得讨论。所以孟子进一步强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汉代之后,“仁、义、礼、智”以外,又加上了“信”。《说文》解释,“信,诚也。”指待人处事诚实不欺,言行一致。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可取得他人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此。汉代以后,“五常”既备。五常之外,还有“忠、孝、悌、节、恕、勇、让”等信条,但都是在“五常”基础上的发展和演绎,只要做到五常,其余则不在话下。而所谓五常者,即人性之常也。按照五常的思想和原则立身行事,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欧阳修曾言“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从本质上看,儒学的本质性特点是对于伦理与道德的重视。伦理是人与人相处的合理方式,道德则是做人该有的原则规范。伦理与道德破灭,人生不仅将一团混乱,而且将产生严重的失落与空虚。“仁、义、礼、智、信”则是其伦理和道德规范的的精髓,是我们立身处世的信条,是我们追求人生幸福的大智慧,而我们对待这些智慧的态度则应当是:博学之,慎思之,善取之,谨行之。3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必读) 阅读的方度,改变生命历程的长短;阅读的深度,决定思想境界的高低。 无论新旧文化怎样激烈地碰撞,无论东西方文明怎样相互融合、渗透,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我们都无法漠视和背叛,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身份标志。从春秋战国诸子并起,中国历史虽然朝代兴替,世事沧桑,但中华文化却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浩如烟海的国学经典是使中华文明屹立于人类文明史的明证。第1部 《论语》 孔子 (春秋公元前551-前479)第2部 《道德经》 老子 (春秋生卒年不详)第3部 《庄子》 庄子 (战国约公元前369-前286)第4部 《孟子》 孟子 (战国约公元前372-前289)第5部 《墨子》 墨子 (战国约公元前468-前376)第6部 《荀子》 荀子 (战国约公元前313-前238)第7部 《韩非子》 韩非 (战国公元前280-前233)第8部 《孙子兵法》 孙武 (春秋生卒年不详)第9部 《左传》 左丘明 (春秋生卒年不详)第10部 《楚辞》 屈原 (战国约公元前340-前278)第 11部 《吕氏春秋》 吕不韦 (战国?-公元前235)第12部 《史记》 司马迁 (西汉约公元前145-前87?)第13部 《汉书》 班固 (东汉32-92)第14部 《论衡》 王充 (东汉27-约97)第15部 《嵇康集》嵇康 (三国·魏约223-约263)第16部 《陶渊明集》 陶渊明 (东晋约365-427)第17部 《世说新语》 刘义庆 (南朝·宋403-444)第18部 《文心雕龙》 刘勰 (南朝·梁约465-约532)第19部 《六祖坛经》 慧能 (唐代638-713)第20部 《韩昌黎文集》韩愈(唐代768-824)第21部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北宋1019-1086)第22部 《苏东坡全集》 苏轼(北宋1037-1101)第23部 《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 (南宋1130-1200)第24部 《传习录》 王阳明 (明代1472-1529)第25部 《焚书》 李贽 (明代1527-1602)第26部 《日知录》 顾炎武 (明末清初1613-1682)第27部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 (明末清初1610-1695)第28部 《读通鉴论》 王夫之 (明末清初1619-1692)第29部 《龚自珍全集》龚自珍 (清代1792-1841)第30部 《人间词话》 王国维 (清末民初1877-1927)近年来,有关国学的文化很热,国学教育也受到了众多家长的热捧,一些幼儿园、学校甚至把国学当成基础课程,传统文化的厚重和底蕴让浮躁的现代派人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精神。到底国学有何好处呢?  一、奠定道德根基  和谐常常是国学经典的精髓,这些作品对于一个和谐生命的塑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其中道德根基包括两方面,一是孝道,二是尊师,让孩子通过学习国学,明白孝敬父母、亲人,尊重师长的道理。  二、增强语言能力  诵读国学,可以让孩子多认识字词,奠定语文基础。而语文基础好,是一切知识学习的基石。通过学诵读经典,孩子的识字量明显要超过一般的小孩。在学习和朗诵古典文学经典的同时,孩子也学习了优美经典的文字、文言、文章。孩子既学到了“语”又学到了“文”,两者融合为一个整体,为孩子今后语文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培养了孩子良好的阅读意识、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三、开发孩子智力潜能  幼儿时期是孩子智力和记忆能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孩子如果在这一阶段通过学习经典古籍和诗歌,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进行智力和记忆力方面的开发。  四、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宝贵的教人怎样做人做事的道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益”“凡出言,信为先”……孩子在诵读这些朗朗上后的语句时,不仅能够识字认字,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中包含的的美德,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  五、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当前,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宠爱,家长的疏忽,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使现在许多孩子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心里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他人感觉;自私狭隘》……而在《弟子规》、《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先贤的著述中的大多经典恰恰是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领会他们的旨趣,把握它们的神髓,形成恢弘的历史意识,从而能对各种事务应付裕如。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作为家长,不能简单快捷地给予孩子多少“黄金”,而是要花费必要的时间和耐心,让孩子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接受通识教育从而令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有学习国学经典,才能砥砺孩子的品行、健全孩子的人格,使孩子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人。在对孩子进行国学教育时,还要结合孩子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合理学习和运用才是正道。

原创文章,作者:孤独的键盘,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vip.net/82653.html

(0)
上一篇 2022年4月9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9日

相关推荐

  • 2021拥抱真爱 珍惜九月

    九月,你好!终于,我们又见面了。离别之年,你一定要和往年一样年轻漂亮!我看着你的眉毛,心里突然激动起来,真的! 去年的离别交集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我们已经离别一年了。这个秋天,我…

    生活感悟 2022年6月28日
  • 2021生活的美好 源于一颗平常心

    人生最大的好处就是活得舒服。 人与人之间所有的得失,是非,形容一个人的委屈,只想争一口气。如果这一口气在你心里,就会变成一块心病。起因是你看不透,看不淡,看不开,放不下,放不下。 …

    生活感悟 2022年6月28日
  • 时间飞逝的哲理内涵说说句子(关于时间流逝的哲理句子)

    一、所谓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就是夹起来以为是块肉,咬下去才知道原来是块姜。 二、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 愿你在自己存在的地方,成为一束光,照亮世界的一角。 三、与人交往要有…

    生活感悟 2022年4月9日
  • 2023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值得等待

    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值得等待。就像这个春天的到来,步履艰难,但终会绽放。而那些为了岁月而甘愿负重的人,才是最配得上我们的花。 今年春天的天空格外蓝;云,特别白。大概,是这个世界欠…

    生活感悟 2022年4月26日
  • 【投稿】只是为了纪念一路上的时光

    “做一个美丽婉约的风景,芬芳美好舒适的时光,微笑在岁月的顶端。静静放牧灵魂,即使找不到来时的路,也依然愿意带着一份执念,追上最原始的纯真。” 谁是他生命中的过客,谁是他生命的车轮。…

    生活感悟 2022年6月28日
  • 拿一朵春天的红花 沉寂多年

    生活中的出场顺序很重要。有时候不是你不够好,只是你来的不是时候。春天来了,还是乍暖还寒。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必然的发展过程。就算着急,也要等自己。只要你永不放弃努力,你想要的结果迟早会…

    生活感悟 2022年4月9日
  • 愿余生的每一天都如此美好

    从季节深处的节奏中走出来,走进了诗意的时光。阳光是那么温暖,微风还是那么清爽,同样的花柳绿,同样的青山秀水美,窗外季节的颜色还是那么鲜艳。我坐在窗前,一卷书,一杯茶,眼里充满了诗意…

    生活感悟 2022年6月28日
  • 春秋月是什么时候 你对过去了解多少?

    晚风里,月亮睡着了,时间的循环永远开始了。白天积累的所有兴奋在这一刻都变成了过去。那双充满激情的眼睛,和飘飘的脚步,在一片喧嚣之后,如今都被写成了故事。 在沙漠里,岁月如此浮华,消…

    生活感悟 2022年6月28日
  • 让人看了心酸的伤感说说

    心酸的事情在我们的身边环绕,我们只能默默的接受。那么让人看了心酸的伤感说说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让人看了心酸的伤感说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让人看了…

    生活感悟 2021年10月16日
  • 唱响青春之歌 怀揣青春之梦

    风吹着当季的花朵。我想起了郁郁葱葱的初夏。是什么让我们或悲或喜,或忘,心中一直珍藏着美好的东西? 常春藤爬上了年轻心灵的窗户,我凝视着五月里我希望的原野。是什么让我们淡淡的伤感,又…

    生活感悟 2022年6月28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