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自诞生文明开始经历了数十万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各个民族与地区范围的特有语言体系。
正是这种特殊的语言体系的诞生,才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当人类文明发展至距今约1万年左右,人类的各民族间的语言体系已经基本趋于完善,有些发展较为快速的民族已经开始朝着文字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早期的壁画类记事图像,其功能基本就是现在文字的雏形。
语言和文字不仅是一种沟通的工具,也是人类情绪变化的一种体现。
现代的国人在遇到高兴或者气愤等一些情绪激动的时刻,都会在语言或者文字上有一些不一样的表现。
那么,一个有趣的问题的就来了,古人是不是也和现代人一样骂人呢?古人的骂人的话是不是和现在的骂人话是一样的呢?
01 古代读书人
中国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主流,解读经典古籍,研学知识,考取功名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
可古人的智慧远比我们想象得要高,那个时候的他们并不是一味地进行枯燥乏味地死读书,毫不夸张地说,古代读书人都是非常擅长学以致用。
从汉代开始,在行军的时候都会有个随军的职位叫参军,他们多数都是由读书人担任。
当然,参军只有极少数人能担任,多数的读书人在考取了功名之后都是会选择仕途的。
社会是现实的,在古代也一样,能够真正考取功名的人只是少部分,大部分的读书人最终都是名落孙山。
虽然考取功名失败,但生活还是要继续,有些读书人知道自己考取无望,便选择回乡传道解惑,成为一方名师;有些人虽然在仕途没有前途,但在艺术层面造诣极高。
基于此点,历朝历代都出现了许多文化名人,他们擅长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在艺术和文学的层面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很多历史上有名的文人墨客都是无力考取功名而选择改行的,他们大都怀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愤懑情绪,因此,在很多的作品中都能体现出这种情绪。
一些文人会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有的会谦卑地说自己是学问不精,虽然自己也很优秀,但有更优秀的人存在,自己有现在的结果怨不得人。
但是,大部分的读书人并没有这样的觉悟,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取得功名的原因是社会不公,自己没有遇到伯乐。
为此,只要社会上有些风吹草动,他们都会给予非常犀利的批判,甚至还会毫不掩饰地进行辱骂。
然而,古代的读书人读的是圣贤书,他们不会真正的像泼皮无赖一般,读书人有读书人的骂人方式,而且非常的耐人寻味。
02 不带脏字的骂人金句
古代的读书人即使在特别生气的时候也会保持自己读书人的形象,他们不会用脏字去骂人,而是非常影射地去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
其骂人的句子听起来也非常的有韵味,不明所有的人听了都会误以为是夸赞。
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流传下来6句非常经典的骂人金句,每一句都堪称经典。
其一,十四万人齐卸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这句话出自五代时期的花蕊夫人的《述亡国诗》,此句本意是讽刺那些臣子在国家危难之时毫无原则,卖国求荣。
其二,相鼠有皮,人则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这句话出自《诗经·相鼠》,字面意思是在说老鼠尚且还有皮毛附身,而人若是不要脸皮则与死人无异。是在告诫人们要懂得廉耻。
其三,夏虫不可以语冰。
这句话出自《庄子·秋水》,此句现在已经收录为汉语成语,直译是说对夏天的虫儿说冬天的冰,它是无法理解的。
再比如目光短浅,见识浅薄的人。
其四,竖子不足与谋。
这是《三国演义》中,曹操怒斥袁绍的话语,简单理解就是对方的能力与自己不匹配,无法与他共谋大事。
其五,老而不死是为贼。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
此句是儒家的经典句子,如果不结合儒家的思想来解读,意思就是如果老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成为祸害。
这样的解读显然与古代的尊老思想不符,结合古代儒家的思想来解读,本意是指人老而无德,就像贼人一样遭人唾弃。
其六,沐猴而冠。
这句话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这一句是有典故的,项羽进军咸阳后,滋扰百姓,引起很多人不满。
其部下韩生以此句讽刺项羽所作所为与禽兽一样,毫无人性。
现在也多形容那些表面看起来人模人样,背地里却干些见不得人的勾当的人。
03 中华语言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地发展和融合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化特点,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独特的语言与文字文化。
如今,为了学习和记忆方便,曾经繁杂的繁体字和文言文体系已经被简化成简体字和白话文,但汉语本身的意义并没有被简化,而是得到了升华。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的文化也逐渐地在向世界其他国家展现,甚至连年仅4岁的英国小王子开始学习汉语。
随着这波学习热潮,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被带向世界,绽放出无尽的光彩。
虽然中国的文化斑驳繁杂,但仍然有大量的外国人在努力地学习中国文化,因为中国如今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中国近些年的经济发展战略,也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意识到中国的重要。
现在努力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才能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也才能在未来获得更多的机会。
原创文章,作者:叶枫,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vip.net/88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