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18篇)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的意思是:对高中数学各个部分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以下是有关于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的有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

简单随机抽样的定义:

一般地,设一个总体含有N个个体,从中逐个不放回地抽取n个个体作为样本(n≤N),如果每次抽取时总体内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都相等,就把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

(1)用简单随机抽样从含有N个个体的总体中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时,每次抽取一个个体时任一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___;在整个抽样过程中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____。

(2)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是,逐个抽取,且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

(3)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体现了抽样的客观性与公平性,是其他更复杂抽样方法的基础。

(4)简单随机抽样是不放回抽样;它是逐个地进行抽取;它是一种等概率抽样。

简单抽样常用方法:

(1)抽签法:先将总体中的所有个体(共有N个)编号(号码可从1到N),并把号码写在形状、大小相同的号签上(号签可用小球、卡片、纸条等制作),然后将这些号签放在同一个箱子里,进行均匀搅拌,抽签时每次从中抽一个号签,连续抽取n次,就得到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适用范围:总体的个体数不多时优点:抽签法简便易行,当总体的个体数不太多时适宜采用抽签法。

(2)随机数表法:随机数表抽样“三步曲”:第一步,将总体中的个体编号;第二步,选定开始的数字;第三步,获取样本号码概率。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2

:平面

1.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面.

注:两两相交且不过同一点的四条直线必在同一平面内.

2.两个平面可将平面分成3或4部分.(①两个平面平行,②两个平面相交)

3.过三条互相平行的直线可以确定1或3个平面.(①三条直线在一个平面内平行,②三条直线不在一个平面内平行)

[注]:三条直线可以确定三个平面,三条直线的公共点有0或1个.

4.三个平面最多可把空间分成8部分.(X、Y、Z三个方向)

:空间的直线与平面

⒈平面的基本性质⑴三个公理及公理三的三个推论和它们的用途.⑵斜二测画法.

⒉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直线、平行直线、异面直线.

⑴公理四(平行线的传递性).等角定理.

⑵异面直线的判定:判定定理、反证法.

⑶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定义(求法)、范围.

⒊直线和平面平行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⒋直线和平面垂直

⑴直线和平面垂直:定义、判定定理.

⑵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

5.平面和平面平行

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6.平面和平面垂直

互相垂直的平面及其判定定理、性质定理.

(二)直线与平面的平行和垂直的证明思路(见附图)

(三)夹角与距离

7.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与二面角

⑴平面的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三面角余弦公式、最小角定理、斜线和平

面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⑵二面角:①定义、范围、二面角的平面角、直二面角.

②互相垂直的平面及其判定定理、性质定理.

8.距离

⑴点到平面的距离.

⑵直线到与它平行平面的距离.

⑶两个平行平面的距离:两个平行平面的公垂线、公垂线段.

⑷异面直线的距离: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及其性质、公垂线段.

(四)简单多面体与球

9.棱柱与棱锥

⑴多面体.

⑵棱柱与它的性质:棱柱、直棱柱、正棱柱、棱柱的性质.

⑶平行六面体与长方体: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长方体、正四棱柱、

正方体;平行六面体的性质、长方体的性质.

⑷棱锥与它的性质:棱锥、正棱锥、棱锥的性质、正棱锥的性质.

⑸直棱柱和正棱锥的直观图的画法.

10.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

⑴简单多面体的欧拉公式.

⑵正多面体.

11.球

⑴球和它的性质:球体、球面、球的大圆、小圆、球面距离.

⑵球的体积公式和表面积公式.

:常用结论、方法和公式

1.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

(1)平移法:在异面直线中的一条直线中选择一特殊点,作另一条的平行线;

(2)补形法:把空间图形补成熟悉的或完整的几何体,如正方体、平行六面体、长方体等,其目的在于容易发现两条异面直线间的关系;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斜线和平面所成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它的三条边分别是平面的垂线段、斜线段及斜线段在平面上的射影。通常通过斜线上某个特殊点作出平面的垂线段,垂足和斜足的连线,是产生线面角的关键;

3.二面角的求法

(1)定义法:直接在二面角的棱上取一点(特殊点),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作棱的垂线,得出平面角,用定义法时,要认真观察图形的特性;

(2)三垂线法:已知二面角其中一个面内一点到一个面的垂线,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3)垂面法:已知二面角内一点到两个面的垂线时,过两垂线作平面与两个半平面的交线所成的角即为平面角,由此可知,二面角的平面角所在的平面与棱垂直;

(4)射影法:利用面积射影公式S射=S原cos,其中为平面角的大小,此法不必在图形中画出平面角;

特别:对于一类没有给出棱的二面角,应先延伸两个半平面,使之相交出现棱,然后再选用上述方法(尤其要考虑射影法)。

4.空间距离的求法

(1)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高考要求是给出公垂线,所以一般先利用垂直作出公垂线,然后再进行计算;

(2)求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般用三垂线定理作出垂线再求解;

(3)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一是用垂面法,借助面面垂直的性质来作,因此,确定已知面的垂面是关键;二是不作出公垂线,转化为求三棱锥的高,利用等体积法列方程求解;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3

一、求导数的方法

(1)基本求导公式

(2)导数的四则运算

(3)复合函数的导数

设在点x处可导,y=在点处可导,则复合函数在点x处可导,且即

二、关于极限

1、数列的极限:

粗略地说,就是当数列的项n无限增大时,数列的项无限趋向于A,这就是数列极限的描述性定义。记作:=A。如:

2、函数的极限:

当自变量x无限趋近于常数时,如果函数无限趋近于一个常数,就说当x趋近于时,函数的极限是,记作

三、导数的概念

1、在处的导数。

2、在的导数。

3。函数在点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在点处的导数是曲线在处的切线的斜率,

即k=,相应的切线方程是

注:函数的导函数在时的函数值,就是在处的导数。

例、若=2,则=()A—1B—2C1D

四、导数的综合运用

(一)曲线的切线

函数y=f(x)在点处的导数,就是曲线y=(x)在点处的切线的斜率。由此,可以利用导数求曲线的切线方程。具体求法分两步:

(1)求出函数y=f(x)在点处的导数,即曲线y=f(x)在点处的切线的斜率k=

(2)在已知切点坐标和切线斜率的条件下,求得切线方程为x。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4

一、自变量x和因变量y有如下关系:

y=kx+b

则此时称y是x的一次函数。

特别地,当b=0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

即:y=kx(k为常数,k≠0)

二、一次函数的性质:

1、y的变化值与对应的x的变化值成正比例,比值为k

即:y=kx+b(k为任意不为零的实数b取任何实数)

2、当x=0时,b为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

三、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1、作法与图形:通过如下3个步骤

(1)列表;

(2)描点;

(3)连线,可以作出一次函数的图像——一条直线。因此,作一次函数的图像只需知道2点,并连成直线即可。(通常找函数图像与x轴和y轴的交点)

2、性质:(1)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2)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与x轴总是交于(-b/k,0)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总是过原点。

3、k,b与函数图像所在象限:

当k>0时,直线必通过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0时,直线必通过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b>0时,直线必通过一、二象限;

当b=0时,直线通过原点;

当b<0时,直线必通过三、四象限。

特别地,当b=O时,直线通过原点O(0,0)表示的是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这时,当k>0时,直线只通过一、三象限;当k<0时,直线只通过二、四象限。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5

一、圆及圆的相关量的定义

1、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定点称为圆心,定长称为半径。

2、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大于半圆的弧称为优弧,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劣弧。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经过圆心的弦叫做直径。

3、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顶点在圆周上,且它的两边分别与圆有另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

4、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其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切圆,其圆心称为内心。

5、直线与圆有3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为相离;有2个公共点为相交;圆与直线有唯一公共点为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

6、两圆之间有5种位置关系:无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离,在之内叫内含;有唯一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切,在之内叫内切;有2个公共点的叫相交。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心距。

7、在圆上,由2条半径和一段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成为圆锥的母线。

二、有关圆的字母表示方法

圆–⊙;半径—r;弧–⌒;直径—d

扇形弧长/圆锥母线—l;周长—C;面积—S三、有关圆的基本性质与定理(27个)

1、点P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P是一点,则PO是点到圆心的距离):

P在⊙O外,PO>r;P在⊙O上,PO=r;P在⊙O内,PO

2、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过圆心的直线。圆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其对称中心是圆心。

3、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逆定理: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4、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2个圆心角,2个圆周角,2条弧,2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他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等等。

5、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6、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7、不在同一直线上的3个点确定一个圆。

8、一个三角形有唯一确定的外接圆和内切圆。外接圆圆心是三角形各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个顶点距离相等;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各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3边距离相等。

9、直线AB与圆O的位置关系(设OP⊥AB于P,则PO是AB到圆心的距离):

AB与⊙O相离,PO>r;AB与⊙O相切,PO=r。

10、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直径;经过直径的一端,并且垂直于这条直径的直线,是这个圆的切线。

11、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且R≥r,圆心距为P):外离P>R+r;外切P=R+r;相交R-r

三、有关圆的计算公式

1、圆的周长C=2πr=πd

2、圆的面积S=s=πr2

3、扇形弧长l=nπr/180

4、扇形面积S=nπr2/360=rl/2

5、圆锥侧面积S=πrl

四、圆的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点O(a,b)为圆心,以r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是:

(x-a)^2+(y-b)^2=r^2

2、圆的一般方程

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移项,合并同类项后,可得圆的一般方程是:

x^2+y^2+Dx+Ey+F=0

和标准方程对比,其实D=-2a,E=-2b,F=a^2+b^2

相关知识:圆的离心率e=0。在圆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都是r。

五、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

平面内,直线Ax+By+C=O与圆x^2+y^2+Dx+Ey+F=0的位置关系判断一般方法是

讨论如下2种情况:

(1)由Ax+By+C=O可得y=(-C-Ax)/B,[其中B不等于0],

代入x^2+y^2+Dx+Ey+F=0,即成为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f(x)=0。

利用判别式b^2-4ac的符号可确定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下: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2交点,即圆与直线相交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1交点,即圆与直线相切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0交点,即圆与直线相离

(2)如果B=0即直线为Ax+C=0,即x=-C/A,它平行于y轴(或垂直于x轴)

将x^2+y^2+Dx+Ey+F=0化为(x-a)^2+(y-b)^2=r^2

令y=b,求出此时的两个x值x1,x2,并且我们规定x1

当x=-C/Ax2时,直线与圆相离

当x1

当x=-C/A=x1或x=-C/A=x2时,直线与圆相切

圆的定理:

1、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2、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推论

1、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4、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5、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6、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7、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8、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9、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0、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2、①直线L和⊙O相交d

②直线L和⊙O相切d=r

③直线L和⊙O相离d>r

13、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4、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5、推论1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6、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7、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8、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外角等于内对角

19、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20、①两圆外离d>R+r

②两圆外切d=R+r

③两圆相交R-rr)

④两圆内切d=R-r(R>r)

⑤两圆内含dr)

21、定理: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22、定理:把圆分成n(n≥3):

(1)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2)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23、定理: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24、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25、定理: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26、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27、正三角形面积√3a/4,a表示边长

28、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这些角的和应为360°

29、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30、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31、内公切线长=d-(R-r)外公切线长=d-(R+r)

32、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3、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34、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35、弧长公式l=a*r,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0,扇形面积公式s=1/2*l*r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6

简单随机抽样

(1)总体和样本

①在统计学中,把研究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

②把每个研究对象叫做个体。

③把总体中个体的总数叫做总体容量。

④为了研究总体的有关性质,一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x1,x2,…,xx的研究,我们称它为样本。其中个体的个数称为样本容量。

(2)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也叫纯随机抽样。就是从总体中不加任何分组、划类、排队等,完全随机地抽取调查单位。

特点是:每个样本单位被抽中的可能性相同(概率相等),样本的每个单位完全独立,彼此间无一定的关联性和排斥性。简单随机抽样是其它各种抽样形式的基础。通常只是在总体单位之间差异程度较小和数目较少时,才采用这种方法。

(3)简单随机抽样常用的方法:

①抽签法;

②随机数表法;

③计算机模拟法;

③使用统计软件直接抽取。

在简单随机抽样的样本容量设计中,主要考虑:

①总体变异情况;

②允许误差范围;

③概率保证程度。

(4)抽签法:

①给调查对象群体中的每一个对象编号;

②准备抽签的工具,实施抽签;

③对样本中的每一个个体进行测量或调查。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7

1、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互为逆否关系的命题是等价命题。)

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

2、对映射的概念了解吗?

映射f:A→B,是否注意到A中元素的任意性和B中与之对应元素的唯一性,哪几种对应能构成映射?

(一对一,多对一,允许B中有元素无原象。)

3、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比较两个函数是否相同?

(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

4、反函数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一一对应函数)

求反函数的步骤掌握了吗?

(①反解x;②互换x、y;③注明定义域)

5、反函数的性质有哪些?

①互为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②保存了原来函数的单调性、奇函数性;

6、函数f(x)具有奇偶性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是什么?

(f(x)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8

三角函数

注意归一公式、诱导公式的正确性

数列题

1.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时,最后下结论时要写上以谁为首项,谁为公差(公比)的等差(等比)数列;

2.最后一问证明不等式成立时,如果一端是常数,另一端是含有n的式子时,一般考虑用放缩法;如果两端都是含n的式子,一般考虑数学归纳法(用数学归纳法时,当n=k+1时,一定利用上n=k时的假设,否则不正确。利用上假设后,如何把当前的式子转化到目标式子,一般进行适当的放缩,这一点是有难度的。简洁的方法是,用当前的式子减去目标式子,看符号,得到目标式子,下结论时一定写上综上:由①②得证;

3.证明不等式时,有时构造函数,利用函数单调性很简单

立体几何题

1.证明线面位置关系,一般不需要去建系,更简单;

2.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线面角、二面角、存在性问题、几何体的高、表面积、体积等问题时,要建系;

3.注意向量所成的角的余弦值(范围)与所求角的余弦值(范围)的关系。

概率问题

1.搞清随机试验包含的所有基本事件和所求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

2.搞清是什么概率模型,套用哪个公式;

3.记准均值、方差、标准差公式;

4.求概率时,正难则反(根据p1+p2+…+pn=1);5.注意计数时利用列举、树图等基本方法;6.注意放回抽样,不放回抽样;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9

1.不等式的定义

在客观世界中,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是普遍存在的,我们用数学符号连接两个数或代数式以表示它们之间的不等关系,含有这些不等号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两个实数的大小是用实数的运算性质来定义的,

有a-b>0?;a-b=0?;a-b0,则有>1?;=1?;b?;

(2)传递性:a>b,b>c?;

(3)可加性:a>b?a+cb+c,a>b,c>d?a+cb+d;

(4)可乘性:a>b,c>0?ac>bc;a>b>0,c>d>0?;

(5)可乘方:a>b>0?(n∈N,n≥2);

(6)可开方:a>b>0?(n∈N,n≥2).

复习指导

1.“一个技巧”作差法变形的技巧:作差法中变形是关键,常进行因式分解或配方.

2.“一种方法”待定系数法:求代数式的范围时,先用已知的代数式表示目标式,再利用多项式相等的法则求出参数,最后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求出目标式的范围.

3.“两条常用性质”

(1)倒数性质:①a>b,ab>0?0,0;④0

(2)若a>b>0,m>0,则

①真分数的性质:(b-m>0);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0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必修一:

1、集合与函数的概念(这部分知识抽象,较难理解)2、基本的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3、函数的性质及应用(比较抽象,较难理解)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必修二:

1、立体几何(1)、证明:垂直(多考查面面垂直)、平行(2)、求解:主要是夹角问题,包括线面角和面面角。

这部分知识是高一学生的难点,比如:一个角实际上是一个锐角,但是在图中显示的钝角等等一些问题,需要学生的立体意识较强。这部分知识高考占22—27分

2、直线方程:高考时不单独命题,易和圆锥曲线结合命题

3、圆方程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必修三:

1、算法初步:高考必考内容,5分(选择或填空)2、统计:3、概率:高考必考内容,09年理科占到15分,文科数学占到5分。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必修四:

1、三角函数:(图像、性质、高中重难点,)必考大题:15—20分,并且经常和其他函数混合起来考查。

2、平面向量:高考不单独命题,易和三角函数、圆锥曲线结合命题。09年理科占到5分,文科占到13分。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必修五:

1、解三角形:(正、余弦定理、三角恒等变换)高考中理科占到22分左右,文科数学占到13分左右2、数列:高考必考,17—22分3、不等式:(线性规划,听课时易理解,但做题较复杂,应掌握技巧。高考必考5分)不等式不单独命题,一般和函数结合求最值、解集。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文科选修:

选修1–1:重点:高考占30分

1、逻辑用语:一般不考,若考也是和集合放一块考2、圆锥曲线:3、导数、导数的应用(高考必考)

选修1–2:

1、统计:2、推理证明:一般不考,若考会是填空题3、复数:(新课标比老课本难的多,高考必考内容)。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理科选修:

选修2–1:1、逻辑用语2、圆锥曲线3、空间向量:(利用空间向量可以把立体几何做题简便化)选修2–2:1、导数与微积分2、推理证明:一般不考3、复数

选修2–3:1、计数原理:(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掌握这部分知识点需要大量做题找规律,无技巧。高考必考,10分2、随机变量及其分布:不单独命题3、统计:

高考的知识板块

集合与简单逻辑:5分或不考

函数:高考60分:①、指数函数②对数函数③二次函数④三次函数⑤三角函数⑥抽象函数(无函数表达式,不易理解,难点)

平面向量与解三角形

立体几何:22分左右

不等式:(线性规则)5分必考

数列:17分(一道大题+一道选择或填空)易和函数结合命题

平面解析几何:(30分左右)

计算原理:10分左右

概率统计:12分—-17分

复数:5分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1

一、知识归纳:

1、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集):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注意:

①集合与集合的元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科书中是通过描述给出的,这与平面几何中的点与直线的概念类似。

②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a?A和a?A,二者必居其一)、互异性(若a?A,b?A,则a≠b)和无序性({a,b}与{b,a}表示同一个集合)。

③集合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即:凡是符合条件的对象都是它的元素;只要是它的元素就必须符号条件

2)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的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图文法

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4)常用数集:N,Z,Q,R,N*

2、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空集、全集等概念。

1)子集:若对x∈A都有x∈B,则AB(或AB);

2)真子集:AB且存在x0∈B但x0A;记为AB(或,且)

3)交集:A∩B={x|x∈A且x∈B}

4)并集:A∪B={x|x∈A或x∈B}

5)补集:CUA={x|xA但x∈U}

注意:

①?A,若A≠?,则?A;

②若,,则;

③若且,则A=B(等集)

3、弄清集合与元素、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特别要注意以下的符号:

(1)与、?的区别;

(2)与的区别;

(3)与的区别。

4、有关子集的几个等价关系

①A∩B=AAB;②A∪B=BAB;③ABCuACuB;

④A∩CuB=空集CuAB;⑤CuA∪B=IAB。

5、交、并集运算的性质

①A∩A=A,A∩?=?,A∩B=B∩A;②A∪A=A,A∪?=A,A∪B=B∪A;

③Cu(A∪B)=CuA∩CuB,Cu(A∩B)=CuA∪CuB;

6、有限子集的个数:设集合A的元素个数是n,则A有2n个子集,2n—1个非空子集,2n—2个非空真子集。

二、例题讲解:

【例1】已知集合M={x|x=m+,m∈Z},N={x|x=,n∈Z},P={x|x=,p∈Z},则M,N,P满足关系

A)M=NPB)MN=PC)MNPD)NPM

分析一:从判断元素的共性与区别入手。

解答一:对于集合M:{x|x=,m∈Z};对于集合N:{x|x=,n∈Z}

对于集合P:{x|x=,p∈Z},由于3(n—1)+1和3p+1都表示被3除余1的数,而6m+1表示被6除余1的数,所以MN=P,故选B。

分析二:简单列举集合中的元素。

解答二:M={…,,…},N={…,,,,…},P={…,,,…},这时不要急于判断三个集合间的关系,应分析各集合中不同的元素。

=∈N,∈N,∴MN,又=M,∴MN,

=P,∴NP又∈N,∴PN,故P=N,所以选B。

点评:由于思路二只是停留在最初的归纳假设,没有从理论上解决问题,因此提倡思路一,但思路二易人手。

变式:设集合,,则(B)

A、M=NB、MNC、NM

解:

当时,2k+1是奇数,k+2是整数,选B

【例2】定义集合A*B={x|x∈A且xB},若A={1,3,5,7},B={2,3,5},则A*B的子集个数为

A)1B)2C)3D)4

分析:确定集合A*B子集的个数,首先要确定元素的个数,然后再利用公式:集合A={a1,a2,…,an}有子集2n个来求解。

解答:∵A*B={x|x∈A且xB},∴A*B={1,7},有两个元素,故A*B的子集共有22个。选D。

变式1:已知非空集合M{1,2,3,4,5},且若a∈M,则6?a∈M,那么集合M的个数为

A)5个B)6个C)7个D)8个

变式2:已知{a,b}A{a,b,c,d,e},求集合A。

解:由已知,集合中必须含有元素a,b。

集合A可能是{a,b},{a,b,c},{a,b,d},{a,b,e},{a,b,c,d},{a,b,c,e},{a,b,d,e}。

评析本题集合A的个数实为集合{c,d,e}的真子集的个数,所以共有个。

【例3】已知集合A={x|x2+px+q=0},B={x|x2?4x+r=0},且A∩B={1},A∪B={?2,1,3},求实数p,q,r的值。

解答:∵A∩B={1}∴1∈B∴12?4×1+r=0,r=3。

∴B={x|x2?4x+r=0}={1,3},∵A∪B={?2,1,3},?2B,∴?2∈A

∵A∩B={1}∴1∈A∴方程x2+px+q=0的两根为—2和1,

∴∴

变式:已知集合A={x|x2+bx+c=0},B={x|x2+mx+6=0},且A∩B={2},A∪B=B,求实数b,c,m的值。

解:∵A∩B={2}∴1∈B∴22+m?2+6=0,m=—5

∴B={x|x2—5x+6=0}={2,3}∵A∪B=B∴

又∵A∩B={2}∴A={2}∴b=—(2+2)=4,c=2×2=4

∴b=—4,c=4,m=—5

【例4】已知集合A={x|(x—1)(x+1)(x+2)>0},集合B满足:A∪B={x|x>—2},且A∩B={x|1

分析:先化简集合A,然后由A∪B和A∩B分别确定数轴上哪些元素属于B,哪些元素不属于B。

解答:A={x|—21}。由A∩B={x|1—2}可知[—1,1]B,而(—∞,—2)∩B=ф。

综合以上各式有B={x|—1≤x≤5}

变式1:若A={x|x3+2×2—8x>0},B={x|x2+ax+b≤0},已知A∪B={x|x>—4},A∩B=Φ,求a,b。(答案:a=—2,b=0)

点评:在解有关不等式解集一类集合问题,应注意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作出数轴来解之。

变式2:设M={x|x2—2x—3=0},N={x|ax—1=0},若M∩N=N,求所有满足条件的a的集合。

解答:M={—1,3},∵M∩N=N,∴NM

①当时,ax—1=0无解,∴a=0②

综①②得:所求集合为{—1,0,}

【例5】已知集合,函数y=log2(ax2—2x+2)的定义域为Q,若P∩Q≠Φ,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分析:先将原问题转化为不等式ax2—2x+2>0在有解,再利用参数分离求解。

解答:(1)若,在内有有解

令当时,

所以a>—4,所以a的取值范围是

变式:若关于x的方程有实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答:

点评:解决含参数问题的题目,一般要进行分类讨论,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讨论,怎样可以避免讨论是我们思考此类问题的关键。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2

三角函数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1、任意角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不作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2、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终边落在第几象限,则称为第几象限角.

第二象限角的集合为k36090k360180,k

第三象限角的集合为k360180k360270,k第四象限角的集合为k360270k360360,k终边在x轴上的角的集合为k180,k

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为k18090,k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的集合为k90,k

第一象限角的集合为k360k36090,k

3、与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为k360,k

4、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

5、半径为r的圆的圆心角所对弧的长为l,则角的弧度数的绝对值是

l.r

180

6、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公式:2360,1,157.3.180

7、若扇形的圆心角为

为弧度制,半径为r,弧长为l,周长为C,面积为S,则lr,C2rl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3

一、一次函数图象y=kx+b

一次函数的图象可以由k、b的正负来决定:

k大于零是一撇(由左下至右上,增函数)

k小于零是一捺(由右上至左下,减函数)

b等于零必过原点;

b大于零交点(指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上方(指x轴上方)

b小于零交点(指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下方(指x轴下方)

其图象经过(0,b)和(-b/k,0)这两点(两点就可以决定一条直线),且(0,b)在y轴上,(-b/k,0)在x轴上。

b的数值就是一次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不是距离,有正、负、零之分)。

二、不等式组的解集

1、步骤:去分母(后分子应加上括号)、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先求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按不等式组解集的四种类型所反映的规律,写出不等式组的解集: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方法,若a

A的解集是解集小小的取小

B的解集是解集大大的取大

C的解集是解集大小的小大的取中间

D的解集是空集解集大大的小小的无解

另需注意等于的问题。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4

1.函数的奇偶性

(1)若f(x)是偶函数,那么f(x)=f(-x);

(2)若f(x)是奇函数,0在其定义域内,则f(0)=0(可用于求参数);

(3)判断函数奇偶性可用定义的等价形式:f(x)±f(-x)=0或(f(x)≠0);

(4)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化简,再判断其奇偶性;

(5)奇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反的单调性;

2.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若已知的定义域为[a,b],其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即可;若已知f[g(x)]的定义域为[a,b],求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即f(x)的定义域);研究函数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由“同增异减”判定;

3.函数图像(或方程曲线的对称性)

(1)证明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

(2)证明图像C1与C2的对称性,即证明C1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C2上,反之亦然;

(3)曲线C1:f(x,y)=0,关于y=x+a(y=-x+a)的对称曲线C2的方程为f(y-a,x+a)=0(或f(-y+a,-x+a)=0);

(4)曲线C1:f(x,y)=0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2b-y)=0;

(5)若函数y=f(x)对x∈R时,f(a+x)=f(a-x)恒成立,则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6)函数y=f(x-a)与y=f(b-x)的图像关于直线x=对称;

4.函数的周期性

(1)y=f(x)对x∈R时,f(x+a)=f(x-a)或f(x-2a)=f(x)(a>;0)恒成立,则y=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2)若y=f(x)是偶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3)若y=f(x)奇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4︱a︱的周期函数;

(4)若y=f(x)关于点(a,0),(b,0)对称,则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5)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x=b(a≠b)对称,则函数y=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6)y=f(x)对x∈R时,f(x+a)=-f(x)(或f(x+a)=,则y=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5.方程k=f(x)有解k∈D(D为f(x)的值域);

6.a≥f(x)恒成立a≥[f(x)]max,a≤f(x)恒成立a≤[f(x)]min;

7.(1)(a>;0,a≠1,b>;0,n∈R+);(2)logaN=(a>;0,a≠1,b>;0,b≠1);

(3)logab的符号由口诀“同正异负”记忆;(4)alogaN=N(a>;0,a≠1,N>;0);

8.判断对应是否为映射时,抓住两点:

(1)A中元素必须都有象且唯一;

(2)B中元素不一定都有原象,并且A中不同元素在B中可以有相同的象;

9.能熟练地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求反函数,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10.对于反函数,应掌握以下一些结论:

(1)定义域上的单调函数必有反函数;

(2)奇函数的反函数也是奇函数;

(3)定义域为非单元素集的偶函数不存在反函数;

(4)周期函数不存在反函数;

(5)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6)y=f(x)与y=f-1(x)互为反函数,设f(x)的定义域为A,值域为B,则有f[f–1(x)]=x(x∈B),f–1[f(x)]=x(x∈A)。

11.处理二次函数的问题勿忘数形结合;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必有最值,求最值问题用“两看法”:一看开口方向;二看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12.依据单调性,利用一次函数在区间上的保号性可解决求一类参数的范围问题

13.恒成立问题的处理方法:

(1)分离参数法;

(2)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列不等式(组)求解;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5

一、函数的定义域的常用求法:

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

3、对数的真数大于零;

4、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

5、三角函数正切函数y=tanx中x≠kπ+π/2;

6、如果函数是由实际意义确定的解析式,应依据自变量的实际意义确定其取值范围。

二、函数的解析式的常用求法:

1、定义法;

2、换元法;

3、待定系数法;

4、函数方程法;

5、参数法;

6、配方法

三、函数的值域的常用求法:

1、换元法;

2、配方法;

3、判别式法;

4、几何法;

5、不等式法;

6、单调性法;

7、直接法

四、函数的最值的常用求法:

1、配方法;

2、换元法;

3、不等式法;

4、几何法;

5、单调性法

五、函数单调性的常用结论:

1、若f(x),g(x)均为某区间上的增(减)函数,则f(x)+g(x)在这个区间上也为增(减)函数。

2、若f(x)为增(减)函数,则-f(x)为减(增)函数。

3、若f(x)与g(x)的单调性相同,则f[g(x)]是增函数;若f(x)与g(x)的单调性不同,则f[g(x)]是减函数。

4、奇函数在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同,偶函数在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反。

5、常用函数的单调性解答:比较大小、求值域、求最值、解不等式、证不等式、作函数图象。

六、函数奇偶性的常用结论:

1、如果一个奇函数在x=0处有定义,则f(0)=0,如果一个函数y=f(x)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则f(x)=0(反之不成立)。

2、两个奇(偶)函数之和(差)为奇(偶)函数;之积(商)为偶函数。

3、一个奇函数与一个偶函数的积(商)为奇函数。

4、两个函数y=f(u)和u=g(x)复合而成的函数,只要其中有一个是偶函数,那么该复合函数就是偶函数;当两个函数都是奇函数时,该复合函数是奇函数。

5、若函数f(x)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则f(x)可以表示为f(x)=1/2[f(x)+f(-x)]+1/2[f(x)+f(-x)],该式的特点是:右端为一个奇函数和一个偶函数的和。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6

立体几何初步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台、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几何特征:

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

②侧面是梯形

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

①底面是全等的圆;

②母线与轴平行;

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

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

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

①底面是一个圆;

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

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

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

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

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

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

①球的截面是圆;

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3、空间几何体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

①原来与x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x平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y平行,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7

1.不等式性质

比较大小方法:

(1)作差比较法

(2)作商比较法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①对称性:a>bb>a

②传递性:a>b,b>ca>c

③可加性:a>ba+c>b+c

④可积性:a>b,c>0ac>bc;

a>b,c<0ac<bc;

⑤加法法则:a>b,c>da+c>b+d

⑥乘法法则:a>b>0,c>d>0ac>bd

⑦乘方法则:a>b>0,an>bn(n∈N)

⑧开方法则:a>b>0,

2.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定理:

(1)如果a、b∈R,那么a2+b2≥2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

(2)如果a、b∈R+,那么(当且仅当a=b时等号)推广:如果为实数,则

重要结论

1)如果积xy是定值P,那么当x=y时,和x+y有最小值2;

(2)如果和x+y是定值S,那么当x=y时,和xy有最大值S2/4。

3.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

比较法:比较法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当不等式的两边的差能分解因式或能配成平方和的形式,则选择作差比较法;当不等式的两边都是正数且它们的商能与1比较大小,则选择作商比较法;碰到绝对值或根式,我们还可以考虑作平方差。

综合法:从已知或已证明过的不等式出发,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出欲证的不等式。综合法的放缩经常用到均值不等式。

分析法:不等式两边的联系不够清楚,通过寻找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逐步将欲证的不等式转化,直到寻找到易证或已知成立的结论。

4.不等式的解法

(1)不等式的有关概念

同解不等式:两个不等式如果解集相同,那么这两个不等式叫做同解不等式。

同解变形:一个不等式变形为另一个不等式时,如果这两个不等式是同解不等式,那么这种变形叫做同解变形。

提问:请说出我们以前解不等式中常用到的同解变形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

(2)不等式ax>b的解法

①当a>0时不等式的解集是{x|x>b/a};

②当a<0时不等式的解集是{x|x

③当a=0时,b<0,其解集是R;b0,其解集是ф。

(3)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

(4)绝对值不等式

|x|0)的解集是{x|-a

oo

-a0a

|x|>a(a>0)的解集是{x|x<-a或x>a},几何表示为:

oo

-a0a

小结:解绝对值不等式的关键是-去绝对值符号(整体思想,分类讨论)转化为不含绝对值的不等式,通常有下列三种解题思路:

(1)定义法:利用绝对值的意义,通过分类讨论的方法去掉绝对值符号;

(2)公式法:|f(x)|>af(x)>a或f(x)<-a;|f(x)|<a-a

(3)平方法:|f(x)|>a(a>0)f2(x)>a2;|f(x)|<a(a>0)f2(x)<a2;(4)几何意义。

(5)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6)一元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数轴标根法

把不等式化为f(x)>0(或<0)的形式(首项系数化为正),然后分解因式,再把根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在数轴上标出来,从右边入手画线,最后根据曲线写出不等式的解。

(7)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定理:|a|-|b|≤|a+b|≤|a|+|b|

|a|-|b|≤|a+b|

中当b=0或|a|>|b|且ab<0等号成立

|a+b|≤|a|+|b|

中当且仅当ab≥0等号成立

推论1:|a1+a2+a3|≤|a1|+|a2|+|a3|

推广:|a1+a2+…+an|≤|a1|+|a2|+…+|an|

推论2:|a|-|b|≤|a-b|≤|a|+|b|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8

1.不等式的定义:a-bb,a-b=0a=b,a-b0a

①其实质是运用实数运算来定义两个实数的大小关系。它是本章的基础,也是证明不等式与解不等式的主要依据。

②可以结合函数单调性的证明这个熟悉的知识背景,来认识作差法比大小的理论基础是不等式的性质。

作差后,为判断差的符号,需要分解因式,以便使用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

2.不等式的性质:

①不等式的性质可分为不等式基本性质和不等式运算性质两部分。

不等式基本性质有:

(1)abb

(2)acac(传递性)

(3)ab+c(cR)

(4)c0时,abc

c0时,abac

运算性质有:

(1)ada+cb+d。

(2)a0,c0acbd。

(3)a0anbn(nN,n1)。

(4)a0isin;N,n1)。

应注意,上述性质中,条件与结论的逻辑关系有两种:“”和“”即推出关系和等价关系。一般地,证明不等式就是从条件出发施行一系列的推出变换。解不等式就是施行一系列的等价变换。因此,要正确理解和应用不等式性质。

②关于不等式的性质的考察,主要有以下三类问题:

(1)根据给定的不等式条件,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判断不等式能否成立。

(2)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及实数的性质,函数性质,判断实数值的大小。

(3)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判断不等式变换中条件与结论间的充分或必要关系。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就是这些,希望考生可以深入理解,全面把握。

原创文章,作者:Michael Wil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vip.net/doc/1155.html

(0)
上一篇 2024年9月20日
下一篇 2024年9月2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