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鲁迅的《自嘲》、《野草·题辞》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同学们,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些了解。鲁迅走了,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很多,有怀念,更有深深的思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11月1日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正确。
2、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3、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呵平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试着读好这一句。
三、范读引领,指导朗读
1、听读录音。(今天,我帮大家请来了一位小老师。看,他来啦!听小老师朗诵的时候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停顿和重音)
2、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教师示范第一小节,指名练习第二小节,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结。)
3、学生自由展示朗读,把握节奏。
4、齐读,慢慢读出诗的味道。
师:读出了诗的味道!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四、对比品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
2、生汇报发现:对比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再读读,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对比,2、3、4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3、根据学生汇报适时出示插图和文字,图文对照,男女生对比朗读。
4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有的人”指的就是哪两种人?出示课件研读第一小节,这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是什么?你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板书:虽生犹死,虽死犹生对比)
小结过渡:作者对这两种人的生与死对比进行评价,从中我们明白了鲁迅先生虽然已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这一对比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3、对这两种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生汇报出几种态度:批判,鄙视,赞扬,热爱。你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呢?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4、师: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请同桌同学两两对读,一人一句,读二至四节,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中看看谁最能读出臧克家的心声。
5、出示课件:请将诗歌二至四节中的“有的人”用自己的语言替换成某一类人,小组讨论后,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板书:骑俯)
6、师生对读五至七节,烘托诗情。
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人民更——爱戴、敬仰、怀念……(板书:人民爱)损害人民利益的人,人民更——痛恨,鄙视,憎恶……(板书:人民恨)
六、研读品悟,升华情感
1.看课文题目,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齐读),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发现了吗?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诗人该不会忘了吧?你一定能从诗篇中找到鲁迅的影子。学生读诗找诗句。
2、汇报读诗句。结合所学课文简单谈谈你的理解。(出示课件《自嘲》、《野草·题辞》)
3、感悟鲁迅精神:这首诗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吗?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人也和鲁迅先生一样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课件)
4、让我们把深深的敬仰献给那些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人。引读描写鲁迅的诗句。
七、课堂小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怎样活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从鲁迅先生光辉的一生中我们找到了答案,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一味索取,虽生犹死;甘愿奉献,精神不朽……)
2、你打算做一个怎样的人?(我愿做一株默默无闻的野草,做一头勤奋的耕牛,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3、总结:读两句诗,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学习,工作生活中。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八、拓展训练,从容练笔
1、看课件资料,了解人们纪念鲁迅的活动及评价。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一定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也更激起了我们对先生的深切怀念。《有的人》是臧克家在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时写的,今年是鲁迅逝世77周年,也是鲁迅诞辰132周年,让我们深切缅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请你为先生献上真挚怀念词吧!(如果能试着运用对比的写法,用课前积累的词语写几句诗,会更精彩!)
3、交流展示
总结鼓励:同学们写的真好!你们的诗是所有我看到的诗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我相信,很多同学就从这节课开始叩响了诗歌的大门。期待你们爱上诗歌!期待你们当中能够诞生杰出的诗人!
附板书设计:
20*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虽死犹存俯记住人民爱
对比
虽生犹死骑摔垮人民恨
有的人教学设计2
《有的人》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近鲁迅”。有四篇课文,分别是《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和《有的人》。《有的人》位于本单元的结尾,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全诗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有着很强烈的情感倾向和浓浓的时代色彩。
像这样的现代诗该如何教呢?我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反思一下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的状况。应该说,现代诗歌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盲区。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其中教材编排对现代诗歌的淡化是一个重要因素。翻阅小学语文课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3—6年级的现代诗歌几乎都是二类课文,是主张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积累积累就可以的。这种淡化导致了很少有人去仔细思考它的教法,大部分教师都是以会读和理解意思为目的实施教学的。我以为,这样的教学不是真正的诗歌教学。因为,诗歌是一种美,而美的传递方式应该是熏染而不是解析。纠缠于字里行间,为了一个词语,一句话的意思谈论不休,会导致诗歌意境的破碎。诗歌是艺术,艺术的文字就离不开诵读、欣赏和适度的品悟。学生对诗歌亲近的欲望应该是在这样的诵读欣赏中激发的。所以,教学中,我这样设计教学:
首先,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诵读。教学中从读正确到读出节奏,再到有表情朗读。每一遍都目的明确,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其次,引领学生欣赏品味。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写作特点,比如,全诗按总分的结构来写,及对比、对照、反复的写作方法在全诗中也极为突出,也正是这些独特写作方法的运用,使诗歌所表现的爱恨情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在品读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
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去再想开来。课堂上,通过两次揭示副标题,让学生在诗中寻找鲁迅的影子,进而去发现生活中具有鲁迅精神的人。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纪念鲁迅先生上,而是建构起一个立体的、饱满的、更具张力的认知。
最后,仿写诗歌,在创作的过程中让全诗所颂扬和批判的行为跨越时空和今天的生活对接,轻轻地在学生心中画出一道是非对错的分界线.
反思这节课,还有很多做的不到的地方:
比如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牵着学生的地方还多了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我应该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学习讲读课文的方法独立阅读,理解文章,我再适当引导,让学生体会、感悟课文,从而提升认识,升华情感,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
有的人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学生评价)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初读体会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检查,评价)
2、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
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B、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C、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三、听录音,朗读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语气语调抑扬顿挫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自由朗读。
3、我们齐读这首诗。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讨论、合作、交流。
A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呢?
(1)理解课文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
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2)理解课文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
【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D比人生观,比价值观:学习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
师: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四、有感情背诵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让我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五、拓展
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互相交流
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同学或老师评点)
【评:以读代讲,结合大量课程资源,结合本组所学课文,边读边悟,体会诗歌内容的同时更加了解了鲁迅为人。】
有的人教学设计4
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纵观全诗,对比明显,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要求是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诵这首诗,结合自己对鲁迅的了解和教师的引导,进而理解诗歌的大意,从中得到做人的启示。因此,学习本诗重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前觉得学生理解这首诗有一定困难,一方面是考虑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较远;另一方面是考虑诗中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刻,需要查找相关资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这对学生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挑战。但上完这节课才发现学生课前的预习还是很认真的,资料查找也很全面,所以基本理解了这首诗歌的大意。但对于像“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样含义深刻的个别诗句学生的理解还是肤浅的,教学难点没有得到更好地突破。以不同形式朗诵这首诗歌大部分学生读出了内心的感受,但部分学生不能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读出爱憎分明的内心情感。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自悟、合作探究的不够;二是教师的朗读指导还是不到位的。这首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很明显,所以学生还是基本体会到了诗人爱憎分明的情感,进而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总之,这节课有不少遗憾的地方,比如:教师对学生朗诵的指导不十分到位;教师鼓励性的语言不够及时丰富;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等。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有的人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读记“伟大、不朽”等词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方法与过程: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课件出示,老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诵):“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三、自主感悟,自由表达。
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及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理解和体会。(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
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四、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板书设计:
有的人
有的人教学设计6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结合关键词句,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
2.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全面提取信息,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动画片《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段动画片是加拿大动画大师弗雷德里克贝克花费五年时间手绘了约两万张图片制作而成的,这部片子获得第六十届奥斯卡(1988年)最佳动画短片奖等三十多项国际电影奖。你们知道吗,这部优秀的影片改编自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创作的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这是有关一个“人”的故事,这个人的身份是个“牧羊人”。这个牧羊人在做什么呢?他在“植树”!他为什么植树?植树以后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探寻究竟。
(教师依次板书“人”——“牧羊人”——“植树的牧羊人”)
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完成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任务:班级电视台要为要为本文的主人公——牧羊人,拍一个五至十分钟的纪录片,我们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写出初步的脚本框架,配上相应的解说词,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搜集相应的信息。
(二)借助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任务一:根据文章,确定脚本内容。
1.在不改变文章内容和顺序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为纪录片安排哪几部分内容?请概括出来。(学生默读全文,快速划分文章层次,交流。)
2.丰富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来。
学生再读全文,按文章详写的“我”与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的情形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归纳要点,填写表格。
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逢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任务二:认识人物,把握人物形象。
3.根据文章所写,讨论:在纪录片中,该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牧羊人?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表现人物的词句,归类整理,交流。
(1)直接刻画牧羊人。
(2)借助别的内容来表现牧羊人(侧面烘托)。
a.借环境描写来表现。
b.借“我”的评价和感受来表现。
4.结合文章说说,我们要表现一个怎样的牧羊人?学生讨论后交流对牧羊人的认识。
(1)极为认真(见教材“思考探究”二,参考示例)。
(2)安静,忠厚,不张扬。例:“这个男人不爱说话”,挑橡子,“看起来他并不在意,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3)坚韧执著。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他一直在种树”“我从没见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结尾段。
(4)勤劳不懈,慷慨无私。例:“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5)热爱生活,有智慧,自信,果断,意志坚定,有爱心……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
1.观看动画片《植树的牧羊人》。
2.根据课堂学习完成纪录片脚本的基本框架。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品析语言,学习文章写作手法。
2.理解文章主题,从中领悟到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纪录片脚本的撰写。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精读文章,品析语言,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
品析语言。
三、教学过程
(一)展示优秀作业,细化任务内容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完成了纪录片脚本的框架,我们一起来分享几位同学的脚本框架(展示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我们的脚本,丰富脚本的细节。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画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作为你的纪录片拍摄的细节特写部分,说说你选择这些内容的理由。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最喜欢的语句,简要写出选择的理由。
(二)交读所选内容,丰富脚本细节
交流所选内容:可以从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使用、词语的使用、表现手法的运用、语句含义等多个方面回答自己所选内容的理由。
1.描写的使用。
(1)环境描写。
①第5段“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选择理由:突出室内环境整洁,能侧面表现牧羊人的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特点。
②第2段“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选择理由:运用夸张和比喻,写出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为“我”继续向前走,寻找水源做铺垫,同时从侧面说明牧羊人植树是一件伟大的工程,衬托了牧羊人慷慨无私、坚韧执着等特点。
③第16段“那一大片橡树长也长得很茂盛”“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第19段“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第20段“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选择理由:写出阿尔卑斯山地环境越来越美丽的变化,突出牧羊人的慷慨无私、坚韧执着的特点,也表现出牧羊人工作的伟大,表达作者对他的敬重、赞美之情。
(2)人物描写(包括细节描写)。
第4段“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表现牧羊人的善良热情),第5段“他刚刚刮过胡子……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表现牧羊人做事认真、干净利落),第7段“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倒……散……挑选……”(表现牧羊人做事认真)等。
2.议论抒情的运用。
例句:
(1)我以为是一棵枯树。
(2)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3)和牧羊人呆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
(4)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
(5)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6)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7)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8)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9)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10)文章开头和结尾。
选择理由:表达作者对牧羊人由衷地敬佩和赞美,突出了文章中心。
3.词语的使用。
(1)第10段“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棵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选择理由:“轻轻”写出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写出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劲儿,写出他一心一意种下种子,表现他做事认真的特点。
(2)第11段“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选择理由:通过数字的对比,说明树苗成活的不易,侧面表面牧羊人种树工作的艰辛,也表现出他坚韧执着的特点。
4.表现手法的运用。
(1)对比。
无边的荒野和长满橡树、毛榉、白桦的高原对比,干涸的泉眼和流淌的源源不断的泉水对比,坍塌的房屋和干净的农舍对比,荒寂无人的景象和到处是笑声的`人们对比……
选择理由:对比有力地表现牧羊人以自己的体力和毅力取得的成就,突出了中心。
(2)第一人称的使用。
选择理由:“我”不是旅人,不是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亲自见证了高原由荒寂无人的荒野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使故事更真实,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5.语句深层含义。
第15段“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选择理由: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一定可以改变周围的一切,创造出幸福的生活,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提示: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因为在拍摄中无法直接以镜头呈现,可以提示学生以字幕或画外音的形式出现,并在脚本中加以标注。
(三)理解文章主题,确定脚本思想
当确定了脚本的框架要点,丰富了细节之后,我们要考虑:整个纪录片要表现怎样的主题?请结合书后第四题所给资料谈谈你的认识。
1.环保角度:牧羊人种植树木,改造荒原,表现人类勇于承担责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2.人性(或人生哲理)的角度: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造了荒原,这是对人类勇气、毅力、担当的赞美。
3.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角度:以何种态度面对生活家园与精神家园。
(四)交流未解问题,提出自己质疑
学生提出思考、探究过程中的未解决的问题或提出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给我们的启示,交流。
(五)总结,布置作业
作业:
1.观看奥斯卡获奖影片《植树的牧羊人》,欣赏同名绘本图片。
2.完成纪录片脚本的写作。
3.课后“积累拓展”四。
有的人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通过默读全文,勾画关键语句,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思路。
2.通过品读精彩句段,感知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精神,领会人物行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法国高高的阿尔卑斯山,有一片茫茫的不毛之地。这里曾经有一些泉眼,可是早就干涸了,这里只留下了一些倒塌的房屋和几乎没有生命迹象的废墟。然而有一位老人却默默地在这里创造了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植树的牧羊人”。
二、整体感知
1.积累知识
(1)积累重点词语
干涸(hé)坍塌(tān)戳(chuō)酬劳(chóu)山毛榉(jǔ)白桦树(huà)
薰衣草(xūn)废墟(xū)不(毛)之地刨(páo)根问底沉默(寡)言
(2)积累重要词义
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干涸:干枯,没有水。
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2.初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
明确:通过我的回忆,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地植树造福众人的故事。
3.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勾画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明确
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一个人住在石房子里;牧羊同时种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生活一丝不苟。毫无生趣;村落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
再见牧羊人身体更矫健了,减少了羊群的数量,开始养蜂;性格上没有变化,依然心无旁骛地种树,依然沉默不语。乡景依旧如昔,但已萌发生机;树林已然成片,蔚然成林;干涸的河床有了淙淙的水流;各种草木开始复现。
最后一次相见87岁,年事已高;住在自己凭一己之力建成的乡间。景象完全改观了,甚至连空气也不一样了;整个乡间散发出健康与富裕的光芒;人们搬了回来,处处呈现着幸福与安适的景貌。
4.分享与疑惑
(1)我的收获与分享
(2)我的疑惑
预设:标题,段落首尾,结构,人物的补叙,人物的精神……
关于有的人教学设计的内容就到这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若还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多多关注范文网哦!
原创文章,作者:笑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vip.net/doc/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