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6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四上)112的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

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探究用表格

学具准备:

三张圆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家里有厨房吗?你们进过厨房吗?进去做什么?厨房里有什么数学问题吗?

2、我们来看看王华家厨房里的数学问题。(课件出示例1图)中午放学回家,王华发现妈妈正在厨房准备烙饼。(板书课题:烙饼问题)

师:“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观察、理解图中的内容。

(这一环节是通过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烙饼这一事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处于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

教师提问:“妈妈烙一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如果妈妈要烙2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小结:我们烙两张饼时,可以先同时烙饼的正面,用了3分钟;再同时烙饼的反面,用了3分钟这样烙两张饼就需要6分钟。

师:“爸爸、妈妈和小丽各吃一张饼,一共要烙几张饼呢?”“要烙3张饼,锅里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那3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生操作,探究烙3张饼的方法。

让学生用发的圆片烙一烙,同桌说说用了几分钟,是怎样烙的。(圆片的正、反面上分别写着正、反两字来代表饼的正、反面。)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学生演示烙饼法。

师:谁愿意把你烙饼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上黑板动手烙,边烙边说)

让大家来比较:“这些烙法,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

得出结论:9分钟是烙3张饼所用的时间最短的,我们就把(烙3张饼所需时间最短的)这种方法,叫快速烙饼法。(教师板书快速烙饼法)

教师用课件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并小结:先把饼1、饼2同时放进锅里,先烙饼1、饼2的正面,3分钟后,取出饼1,放入饼3,再同时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3分钟后,饼2烙好了,取出饼2,再放入饼1,再同时烙饼1和饼3的反面,又过了3分钟,饼1和饼3烙好了,这样烙3张饼就用了9分钟。

师:老师是用什么方法烙的?(也是用快速烙饼法)

师:使用这种方法时,你发现了什么?

(1、使用快速烙饼法,锅里面必须同时放2张饼。2、用的时间短。)

让学生用烙3张饼的快速烙饼法再烙一次,边烙边说给你的同桌听。

(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我让学生演示烙饼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尝试,再进行比较,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拓展延伸:

师:(出示表格,边说边点击表格)刚才烙2张饼时可以2张2张烙,所需时间是6分钟,烙3张饼时可以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所需时间是9分钟。想一想,如果烙4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

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5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小组活动,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找到最佳方法。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6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7张饼、8张饼10张饼最少需几分钟?”

(通过以上活动,可以使学生找到最优方法,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在这样过程逐步形成课件表格.饼数

234

同时烙两张饼快速烙饼法两张两张地烙

先烙两张,后三张用快速5烙饼法

两张两张地烙

1815

烙饼方法

最少所需的时间(分)

6912

78910

21242730

4、探究规律。

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给学生启示:

1、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和烙饼所需要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2、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不同烙饼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充分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1、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的烙,最后3张用快速烙饼法最节省时间。

得出结论: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增加3分钟,用饼数乘烙一面饼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短时间。(饼数x3=所需最少的时间。)

教师:“谁能很快地说出烙11张饼用多长时间?烙15张饼呢?”

(通过拓展性的设问,既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也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三、实践应用,内化提高

课件出示114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现在美味餐厅的厨师也遇到了难题,餐厅里来了三位客人,每人点了两个菜,而餐厅里只有两位厨师,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才比较合理呢?”

1、引领理解题意。

2、全班交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师:同学们回家后可以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理解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直。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画垂线,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摆小棒活动。

请大家拿出两根小棒,摆出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

2.思考。

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怎样?相交。

3.板书。

平行和相交。

二、学习新知。

1.摆一摆,看一看。

用小棒在桌子上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

观察,这么多相交的图形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比较垂直与相交。

同桌讨论:垂直与相交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摆出垂直的图形。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它们是不是互相垂直的。

3.折一折。

拿出长方形的纸,让学生思考,通过折一折,折出互相垂直的线吗?

让学生尝试折一折,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互相完成。

提出活动要求:拿出一张正方形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验证是垂直的。

4.找一找。

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互相垂直的线,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吗?

5.我说你摆。

完成书本第22页第1题。

生活中的应用: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6.学习画垂线。

提问: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吗?

学习自己尝试画垂直线。

展示汇报交流:为什么这样画?说说这样画的原因?

小结:用直尺画一条直线,标出一点,画过这一点的垂线。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师边说边演示。

同桌操作:直线外一点画互相垂直的线。反馈交流。

三、巩固练习。

书本上第23页小实验。

提问:去河边,怎么走最近呢?

小组合作讨论。

全班汇报交流。

师提问:从O点到直线AB有多少种可能。

比较:在这么多线段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一条是最近的?为什么?

四、小结

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引出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

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准确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难点: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笔算下列各题。

124×29=

306×24=

520×30=

指三名学生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2.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步骤和方法。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再指名说一说。

3.教师针对前一课时学生在做练习题时出现的错误进行简要讲解。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49页练习八第2题。

(1)课件出示教材练习八第2题。

(2)组织学生讨论已知信息,了解题目要求的内容。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3)教师指出:森林是我们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爱护森林,保护环境。

2.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8题。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题做得对吗?错在哪里?将错题改正在练习本上。

(2)学生独立改正,小组互相说说: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为了避免错误,可以怎样检验?

(3)集体订正,交流计算方法、应注意的问题、检验的方法。

3.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10题。

课件出示第10题中各种观赏蔬菜,指名说一说各自的价格和卖出的“盆数。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第(1)、(2)两题,并相互检查。

组织学生议一议:从表中你还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把自己的发现在班上交流。

4.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11题。

(1)课件出示教材练习八第11题。

(2)组织学生讨论已知信息,了解题目要求的内容。

分析:总共有四款不同价钱的电话机,分别是128元、108元、198元和210元,不变的条件是李老师带了3000元,要买15台同样的电话机。

共有四种购买方案:

①购买128元的电话机15台。

②购买108元的电话机15台。

③购买198元的电话机15台。

④购买210元的电话机15台。

(3)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排除不符合要求的方案,得出答案。

这一题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能力,由学生自己去分析共有多少种选购方案。

三、实践应用

1.基本练习。

(1)教材第49页练习八第3、6题。

指名学生口答,其余学生订正。

(2)教材第49页练习八第7题。

指名4个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解法,小组订正。

2.拓展练习。

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12*题。

小组交流方法,教师可适时提示。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试试看:

26×39=312÷8=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60×2=

198÷49=50+30=

38×79=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3、做一做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9999×2=9999×3=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9999×7=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练习

做一做。练习30页的第11、12题。

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3页例7和“练一练”,练习五第1-5题及自主练习1-3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商不变规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一般过程,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使学生在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难点:体验数学规律的探索过程,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

教学准备:

作业纸、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练习导入:

听说我们正在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青蛙博士要来考考我们,你们敢接受它的挑战吗?请看屏幕:

120÷40=320÷80=540÷90=140÷70=540÷60=100÷20=

(前面2道题找学生回答,看来很多同学都想接受挑战,那么我们下面开启抢答模式!最后一道一题抢答完毕,提问:以最后一道题为例你们是怎么这么快算出来的?生:因为10÷2=5,所以100÷20=5。为什么呢,哦,解释不清是吧!不着急,今天这节课的过后,你就会明白了。)今天的学习之旅我们就从这道除法算式正式开始吧!

探索规律:

观察发现、提出猜想

多媒体出示例7空表格。我们先把刚才的除法算式填写到这个表格中来。请同学们观察表格。

序号

被除数

除数

除法算式

1

100

20

100÷20

5

2

100×2

20×2

3

100×4

20×4

4

100÷2

20÷2

5

100÷4

20÷4

(1、先出示第一行,填入表格的同时复习除法各部分的名称;2、出示第2行前两空,从表格中你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写出除法算式和商吗?指名回答完成;3、第3、4、5行,先让学生说说被除数和除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再写出除法算式和商。)

比较每次算出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商一直都是5)

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先仔细观察表格1分钟,再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和学生一起讨论。

组织反馈,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如下:

通过第2、3行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通过第4、5行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谈话:能不能把这两句话合并成一句,意思不变,怎样表达?自己先试着在小组厘说一说。(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谈话:数学要求我们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完整的意思。

举例验证、发现规律

谈话:刚才我们总结的规律是从100÷20=5的变化中发现的,那么在别的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另外一个相同的数是否都成立呢?我们一起动手验证一下吧!请大家参考例7自己再找一些例子,算一算,比一比,看商有没有变化。学生举例验证,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

让学生在小组李分别介绍自己举例验证的结果。反馈展示(实物投影):你们所举的列子能说明上面的猜想是正确的吗?如果不正确,你有什么要补充的?(学生提出并板书:0除外,为什么说清楚)(先展示几个同学的作品,边展示边评价:他们的举例有效地验证了我们的总结是正确的。然后展示一名同学的反例,咦,这里出现了问题,他的举例发现了另外一种我们一直忽略的现象0不成立。记录下这可以载入史册的名字和算式。正因为有他的缜密思考,才完善了我们的规律。掌声向他表示感谢!)

阶段总结、提炼学法

规律得到了,齐读。谁能说一说我们刚才是怎样发现、完善这一规律的?(观察发现——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发现规律)

数学家的故事(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与中国数学家陈景润)

巩固提升:

(一)、规律的运用

完成第23页“练一练”。

出示表格并提问:表中后面所列的这些算式和第一道算式有什么关系(被除数和除数同乘或者同除相同的数)?谈话:请你根据第一题的结果,应用我们发现的`规律很快地填出后面的题。请同学回答,并说一说得出商的思考过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2,商不变……)

“练一练”

先说说被除数和除数分别是怎样变化的,再直接填出商。

被除数

30

30×3

30×10

30÷2

30÷3

除数

6

6×3

6×10

6÷2

6÷3

5

根据36÷12=3判断对错(说说如何改正)

(1)、(36×2)÷(12÷2)=3()

(2)、(36×0)÷(12×5)=3()

(3)、(36÷4)÷(12÷4)=3()

通过本组题的判断,你觉得我们在运用刚才总结的规律时,必须紧紧抓住哪些关键词!(同乘、同除、相同的数、0除外)

3、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填空

(1)、100÷25=(100×4)÷(25×□)=400÷100

(2)、120÷24=(120÷□)÷(24÷6)=20÷4

(3)、120÷30=(120÷10)÷(30÷□)=12÷3

4、根据每组第1题的得数,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或者除数

(1)、420÷20=21840÷40=210÷()=21

(2)、888÷24=37444÷()=37555÷15=

(规律的逆运用,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先除以同一个数再乘同一个数其实可以看成同乘一个相同的分数!!六年级我们会学到的。)

5、下面是新明乡3所小学购买计算器的数量和所付的钱数:

星光小学

东山小学

李庄小学

所付的钱/元

900

300

600

数量/个

45

15

30

他们所购买的计算器价格相同吗?请口答并说明理由!

三种可能:(1)、计算;(2)、观察比较发现;(3)、算式沟通联系。

全课总结

经过今天这节课的探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是怎样发现这个规律的?

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只有不变吗?(还有变化)什么不变?什么改变?怎样改变的?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和除数发生变化同乘或者同除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在变与不变中,数学展示了他独特的魅力,引得无数人为他痴迷!

3、今天这节课快要结束了,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在除法中,还有可能出现余数。那么在使用这一规律时,余数变不变呢?怎么变?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结束这节课的学习,课后大家积极探索,老师期待你们的精彩表现!

2、根据36÷12=3判断对错(说说如何修改)

(1)、(36×2)÷(12÷2)=3()

(2)、(36×0)÷(12×5)=3()

(3)、(36÷4)÷(12÷4)=3()

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填空

(1)、100÷25=(100×4)÷(25×□)

(2)、120÷24=(120÷□)÷(24÷6)

(3)、120÷30=120÷□

4、根据每组第1题的得数,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或者除数

(1)、420÷20=21840÷40=210÷()=21

(2)、888÷24=37444÷()=37555÷15=

5、下面是新明乡3所小学购买计算器的数量和所付的钱数:

星光小学

东山小学

李庄小学

所付的钱/元

900

300

600

数量/个

45

15

30

他们所购买的计算器价格相同吗?口答并说明理由!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的:

1.知道这两种运算的意义(即:什么叫加法,什么叫减法)

2.知道加法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及互逆关系

3.可以熟练对一个算式各部分进行转换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关系求解算式中的未知数(必须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实例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内容:

一、预习、新课呈现

1.举例:班上有30个女生,12个男生,则班上共有多少个同学?(算式为30+12=42),提问让学生思考什么叫加法?加法的定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的的数叫做和。

2.举例:班上总共有42个学生,其中男生有12个,那么有女生多少个?(算式为42-12=30),提问让同学们思考什么叫减法?减法的定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要求的加数叫做差。

思考:如果已知的是班级总人数和女生人数,那么算式应该怎么列,各部分的名称又是什么?

3.根据上面给的两个例子,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尝试总结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二、课堂练习

1.根据3468+475=39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943-3468=3943-475=

2、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等式。

例:28+19=4747-19=2847-28=19

(1)247+435=682

(2)643-175=468

(3)569-346=223

3、猜猜我是几?

(1)我减去56得120(2)483加上我得数是7924、下面各题应该用什么办法计算,为什么?

(1)滑雪场上午卖出86张门票,下午卖出59张门票。滑雪场全天一共卖出多少张门票?

(2)文具店运来一批练习本,卖出370包,剩下630包。共运来多少包练习本?

三、课堂总结

串讲知识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玩篮球吗?(屏幕出示)看,四(1)班的一、二组同学正在进行投球比赛呢,规则是每人投10次球,看哪组投的准?今天,我们班同学来给他们当裁判,好不好?第一次,每组出一人,老师用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出了第一组和第二组投中的个数(多媒体出示第一组投中7个,第二组投中6个),哪组投的准一些?生判断:第一组投的准一些;

问:你是怎么判断的?指名回答。

第二次,每组出两人,(多媒体出示第一组两人分别投中6个、7个,第二组两人分别投中5个、9个),哪组投的准?生判断:第二组投的准;

问,这次你们是怎么判断的?指名回答。

第三次,两个组所有同学都参加比赛,(多媒体出示第一组四人,第二组五人及成绩),这次又是哪组赢呢?预设:

生1:第二组赢,第二组投的总数多;

生2:我觉得比总数不公平,因为第二组多一个人师:到底事实情况怎样?我们必须想个方法来说服对方,请你们开动脑筋,先自己思考,有了想法后小组内相互交流。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问:有结果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你认为应该比什么?师:你觉得哪一种比法更加合理?说明你的理由。

指名回答。

师:

在刚才的讨论中,我们明白了参加比赛的人数不一样多,算总数不公平,就不能用这种方法。只有求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才能一比胜负。

(出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师:你能试着求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几个球吗?

1、先合再分(多数学生都会先想到计算的方法)

(生答,师演示)

会列式吗?板书:6+9+7+6=28(个),28÷4=7(个)师:这种方法是先怎样,再怎样的?给它取个名字“先合再分”。这里的28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这样我们求出了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反映了第一组投中的平均水平。

那你会计算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球吗?自己算一算。

(指名答,师板书)9+8+5+3+5=30(个),30÷5=6(个)。

问:刚才第一组用总数除以4,到了第二组,怎么就除以5了呢?(因为第二组是5个人)

通过算平均成绩,现在你能比较出是第一组投得准一些还是第二组投得准一些了吗?(出示:答:第一组投得准一些。)

2、移多补少法。

⑴(出示:第一组投球成绩统计图)我们再来看第一组同学的投球成绩统计图问:谁还有不一样的、更独特的方法求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球吗?(预设:二号和四号本来就是7个,把一号的8个移1个给3号,最后大家都是7个。(生答,师演示)师:通过把多的移一些补给少的,使每个人都一样多。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⑵你能用移多补少法看出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吗?(生答,师演示)(出示第一组、第二组投球成绩统计图)同学们,不管用哪种方法,刚才我们都得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这个7就是8、7、6、7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这个6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师:请问这个6(第二组平均成绩)能代表刘杰的投球水平吗,能代表刘杰的投球水平吗,那它代表的是什么?生交流;

师:是的,孩子们,平均数是一个很重要的统计量,它不仅能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还能进行不同组数据之间的比较。

同学们,你们用自己智慧的头脑想到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了本不公平的事情,老师真替你们骄傲!

3、理解平均数的范围。

同学们是不是都会求平均数了呢?挑一个你喜欢的数据读读,并说明它的意义吧。(出示课件)

三、联系生活,加深理解(出示亮亮家一星期丢弃塑料袋的统计表),算一算平均每天丢几个塑料袋;

议一议: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使学生体会平均数不是实际的数,而是虚拟的数)

平均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四、练习巩固,灵活应用

1、解决问题。

小熊冷饮店的进货问题。

2、问题讨论。

怎么理解“平均水深120厘米”?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

五、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平均数,静静地想一想,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平均数,知道平均数在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学会利用平均数解决问题板书设计平均数移多补少先合再分平均数=总数÷个数反思:能够让学生学会了平均数的求法,体会了平均数的意义,做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不足:放手还不够彻底,学生参与率不高,板书过于随意,以后在教学中要加以注意,在教学中要参考教师用书,吃透课本,讲到位,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有准确性,学生回答要用数学术语。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的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上的信息:

谁能说一说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先画线段图。

根据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方程的格式可以这样写: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想: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

4x=60是4个x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二、拓展延伸: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样列方程呢?

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谁能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

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在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比如: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是4个x”。

三、运用新知,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100页试一试:

选两题进行板演

第101页试一试:第二题:

生列方程,说等量关系。

这一题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101页试一试:第三题,第四题

生说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想象验证、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究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

2、认识圆心和半径,并会用字母表示。

3、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4、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几何图形的美,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和画圆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图钉、线、圆规、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溯源生活,激发兴趣

1、(PPT演示)雨水滴在湖面的圆形水波。

同学们,大自然奇妙无比,小小的水珠滴在湖面也会形成美妙的景色,请看。

问:你们发现,水珠滴在湖面上,湖面上出现了什么形状水波?

2、生活图片欣赏。

1)问:在这组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图形?

2)抽象出圆。(PPT)

3、学生举例:生活中,你还看到过那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形的?

4、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

板书:圆的初步认识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师的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圆,激发学习兴趣。】

二、操作体验,形成概念

(一)圆规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1、初步感知:

1)看着屏幕上的“圆”,谁愿意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圆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2)师评价:大家说得都有点道理,那接下来我们就自己动手,来画一个圆,看一看,圆是不是具有刚才小朋友所说的特征?

2、圆规画圆

1)我们可以用什么画圆?

2)认识圆规(PPT)

3)师:好,知道了圆规的构造,我们开始画圆,看哪个小朋友画得最漂亮(要求,不许擦,画圆失败,只要找到失败的原因。)

3、反馈探讨画圆的方法

1)你是怎样画的?上台演示。

2)讨论:画圆失败的原因

3)讨论:画圆时应该注意什么?(生………………)

小结:确定一个点,确定一段长度。

板书:

4)再想一想,刚才我们在画圆时,针尖和笔尖落在纸上,各自确定了一个点,也就是两个点。然后在画的过程中,这两个点的“分工职责”有什么不同?

(一个点负责固定,一个点负责绕,旋转。也就是一个点是不动的,另一个是动的,我们暂时把着两个点叫作:“定点,动点”)

板书:定点

动点

5)师:那画圆时,这个“动点”是不是可以随便的动的?还是有一定的运动规则的?什么规则?

(动点移动到任何地方,和定点的距离保持不变。)

6)那你如何证明你用圆规画圆的时候,这个动点和定点的距离始终没有变化呢?

(圆规的两个脚分开后,只要没有外力去动这两个脚,针尖和笔尖之间的长度距离是不变的。如:我们人的两个脚在走路是。)

7)师演示圆规画圆。

师:看一看,老师如何画圆的。

小结:圆规画圆的方法

8)学生再次画圆

师:根据刚才老师的演示,大家能不能在用圆规画一个圆,看一看,是不是比刚才画得漂亮?

反馈讨论:这一次,你画得这么圆,画的时候注意了什么?

(二)操场画圆,丰富画圆方法

1、展示足球场上的圆。

师:我们现在能用圆规画一个漂亮的圆,那这个圆我们能画吗?

1)讨论:这个圆我们怎样画?说说你的想法。

2)课件演示:体育老师画圆。

3)教师演示(用“线钉”)

2、探究不同画圆法的内在联系

师:我们发现,在纸上画一般的圆,我们可以用圆规,如果在生活中画较大的圆,我们还可以用线、钉和木桩。它们画的工具不一样,但原理相同吗?

1)讨论:相同在什么地方?

钉子就是……线就是……小推车就是……

2)圆的构成确定

师:画了那么多圆,那你能告诉老师,哪一部分才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圆?

(生上台指圆)

3)演示:(PPT)

揭示:到某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的无数个的点连起来组成的一条封闭的曲线,叫做圆。

(三)圆的特征揭示

1、设疑讨论:你认为黑板上的圆能不能画的更大些?谁决定了这个圆的大小?

(定点个动点的距离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

2、师演示验证谁决定了圆的大小。

3、揭示概念“半径”,用“r”表示

4、揭示概念“圆心”。(在画圆过程中的那个定点叫“圆心”,用“o”表示)

板书:半径

圆心

5、学生演示画“半径”

1)师:谁能上来画出这个圆的半径?

2)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半径?(圆心到圆上一个点的距离)

找一找:下图中,圆的半径是()

6、问:在这个圆里,还能画一条半径吗?还能画几条?

(学生在自己的圆上画半径,看能画几条?)

得出:在一个圆里,能画无数条半径。

7、观察讨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相等)

为什么?

教师小结:(从动点到定点方面研究考虑)

师: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其实,正是圆的这些特征,圆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应用。

三、回归生活,解释应用

1、展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1)学生讨论

2)媒体展示解释

2、人文素养的培养

1)理解: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

2)媒体演示。

3、圆的归类

1)出示篮球。问:这是圆吗?

2)讨论反馈

小结:球是立体的,圆是平面的,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都属于平面图形,而篮球是立体图形。

四、总结梳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圆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在以后的生活中,你将会发现更多的有关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圆的初步认识

定点点圆心(o)位置

动点长半径(r)大小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27页例2及练习四的3、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学会对身边的事物进行编码。

2.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这是重庆市高新区歇台子片区的邮政编码400041。你知道这个编码中各个数字表示的意思吗?

学生:我知道,40代表重庆市,00代表市中心的几个区,41代表歇台子片区。

教师:这是老师的身份证,从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老师来自×地方。

学生2:我知道老师出生于×年×月×日……[点评:复习邮政编码、身份证的编排规律为本节课自己设计编码做好了铺垫。]

二、编排学号

教师:生活中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希望小学给每位学生编学号时,设定末尾用1表示男生,用2表示女生。如2003年入学的5年级10班的24号男同学的学号就是0310241。

教师:学号0310241的各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生1:03表示入学年份;10表示班级,24表示所在班内学号;末尾的1表示男生。

学生2:为什么5年级的5没有编入学号呢?

学生3:我知道,因为年级每年都会发生改变,可我们学号为了方便统一管理,从入学时就应该是不变的,要是编入年级号,那么每人每年学号都要修改,就很麻烦。

教师:从0502402这个学号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1:这是2005年入学的2班40号同学。

学生2:并且还是一个女生。

教师:这个班有45人,并且最后一位是男同学,你能编出他的学号吗?

学生:能,前两位表示入学年份05,第3、4位表示班级02,第5、6位表示班内学号45,末尾表示男生1,连起来就是0502451。

教师:那你们可以按上面的方法给自己编一个学号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点评:本环节通过分析学号的编排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自主设计学号。]

三、课堂活动

1.教师:我们这两天学的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你们能否自己设计一个编学号的方案,给组内同学编学号?

学生1:我打算一个数字编年级,一个数字编班级,一个数字编组号,还有一个数字编组内同学。

学生2:……

学生确定方案后,完成自我设计,展示并进行交流。

2.教师:同学们想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吗?

学生:想。

教师:好,我们就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

学生动手尝试,选1~2人上台展示并说说是怎么编的。

教师小结并指出:其实在你们的户口簿上已经预留了一个身份证号码,回家去核对一下,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3.完成练习四第3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和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估算。

2、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除法的估算。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一分钟计时口算)

口算卡:

50×9=60÷20=40×8=80÷40=

300×3=120÷30=20×3=180÷60=

60×4=240÷40=80×5=420÷60=

50×9=240÷60=6÷2=400÷80=

24÷6=720÷90=40÷8=359÷40≈

90÷3=220÷18≈80÷4=80÷38≈

60÷5=62÷20≈

二、谈话:

师:今天我们学习什么?

生:口算除法。

师:你们怎么知道?

生:看屏幕上知道的。

师:你们真善于观察,老师希望大家继续发扬这个优点,并且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三、1号学案:

知识点一: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自学限时5分钟)

1、请打开书78页,看图理解题意:

要求80个气球可以分给几个班,也就是求:()里面有几个()。

所以用()法计算,列式是()

2、研究口算方法:

方法一:算除法想乘法

因为20×()=80所以80÷20=()

方法二:利用表内除法计算:

因为8÷2=()所以80÷20=()

3、请你完整的列式解答

时间差不多啦,你完成了吗?看看你的同桌,如果两人都完成,交流你们的学习结果,如有困难,先求助同桌再四人小组合作。

没有问题请总结归纳:

整十数除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

①②

师:有问题吗?说说你们的意见吧

知识点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5分钟哦,你能行!)

83÷20≈80÷19≈

想:观察发现,()接近(),所以在计算83÷20≈时,可以把()用“四舍五入法”看成(),因为()÷()=(),所以83÷20≈()

同理,()接近(),所以在计算80÷19≈时,可以把()用“四舍五入法”看成(),因为()÷()=(),所以80÷19≈()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时,把算式中不是()的数用“”法估算成()数,再进行口算。

很简单吧,同桌看看你们的答案一样吧!“小结”看黑板,和老师的一样吗?

没问题就试试看,你会算吗?(选择其中一竖行,同桌两人口述,要说明你的口算理由啊!)

60÷30=90÷30=80÷40=

61÷30≈92÷30≈80÷38≈

2号学案:(请你按照1号学案方法自学下面内容)

一、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

打开书79页(2),快速完成(只说不写)

1、理解题意,要求就是求。

2、口算方法:

⑴算()法想()法

因为所以。

⑵利用()计算

因为所以。

3、完整解答。

师生汇报

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

计算122÷30≈和120÷28≈时(同桌俩人各选一个,照下面的样子说明你的“计算方法)

我选择(),我观察发现:()接近(),所以在估算时,可以把()用“四舍五入法”看成(),因为()÷()=(),所以()

比较1号、2号学案,你来总结:(总结完成后看看我的和你的一样吗?)

1、整十数除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是:

⑴⑵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是:一般把算式中不是()的数用“”法估算成()数,再进行口算。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1页例2,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九第5~8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熟练进行相关估算。

2.在尝试练习中掌握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具体的数量关系。

3.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现象,并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对数学的认识。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片、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回顾知识

1.口算:80÷490÷30800÷20120÷4540÷903200÷802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23866721(省略千位、百位后面的尾数)

3.估算:79÷459×42183÷6310×194

提问: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该怎样估算?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探讨估算除法。

(板书:估算除法)

[点评: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估算经验,做好知识的孕伏工作;同时为分散本节课的知识难点做好铺垫工作。]

二、独立尝试、合作研究

1.出示例2主题图:从重庆出发,普通客船每时行20km,大约()时可以行207km。口头列式并解答,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要点:将207km看作200km,200÷20=10(时)

2.出示例2第一组信息。提出问题,连贯的说一说条件和问题。

从重庆到三峡大坝全长624km,如果乘坐普通客船每时行23km,去三峡大坝大约需要多少时?

(1)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要点:624里有几个23就要行几时(为小结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作好铺垫)。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要点:可以把624看成600,把23看成20,再口算。也可以把624看成620,把23看成20,再口算。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并板书。624÷23≈30(时)624÷23≈31(时)600÷20=30620÷20=31

3.独立尝试练习,例2第二组信息。

从三峡大坝到重庆全长624km,如果乘坐高速快船每时行52km,回重庆大约需要多少时?

(1)列式并估算。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若有不会的同学,可以请教同桌、同组同学或老师。

(3)集体交流——分两个方面。

第一,为什么用除法?(624里有几个52就要行几时)

第二,你是怎样估算的?(把624看成600,把52看成50,再口算)624÷52≈12(时)600÷50=12

[点评: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迁移能力,并在与同学的交流中达成对猜测能力的认同感,在不断地观察和交流中,从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逐步上升为估算知识的理性思考。]

三、小结提升、完成板书

小结:(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估算?被除数看作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除数看作整十数,再相除。

(2)从解决上面的问题中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四、练习巩固、熟练估算

1.第102页课堂活动。

(1)180÷90=2(时)为什么这样列式?路程÷速度=时间。

(2)581÷7=83(千米)又能发现怎样的数量关系?路程÷时间=速度。

(3)762÷75≈10(时)怎样估算的?

2.教科书第103页5~8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1.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本单元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安排如下表:

课题内容

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主题图出现5个省(市)、自治区的总人口数,让学生初步感知大数,了解中国的人口状况,渗透国情教育。

亿以内数的读法

例1北京天坛图。呈现首都北京市人口数。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算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例2读含两级的数。

亿以内数的写法

例3写含两级的.数。通过电视新闻呈现亿以内的数,让学生对照数位表写出相应的数。渗透环保教育。

例4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例5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例6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数的产生

介绍古时人们的记数法、记数符号(数字),介绍阿拉伯数字,自然数。

十进制计数法

介绍数位顺序表,由万级数位扩展到亿级数位;介绍十进制计数法。

亿以上数的认识

例1读含三级的数。

例2写含三级的数。

例3将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将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计算工具的认识

介绍算盘、电子计算器。

用计算器计算

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3.教学重难点

亿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学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三、实践应用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填一填

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1、对于教材,我了解了什么?(我真正掌握教材了吗?)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这两种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2、初读教材,我产生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了这些问题?(我的问题一定也是学习者的问题,我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许会给学生提供启示。)

三角形有几种?课前收集资料

3、设想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

1.一个三角形,如果有两个内角是锐角,它就是锐角三角形吗?

2.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吗?

4、我认为的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不完全是教参里设定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难点: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5、我要给学生传递什么信息?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在掌握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决定!)

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学中,首先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由三角形的认识,引出课题“三角形分类”。接着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寻找三角形分类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6、我要怎样布置预习?(有充分的预习,才有课堂的真正自主!)

三角形分几种?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边三角形?

7、我有哪些资源、工具可以利用?(鼓励思考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哪些功能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卡纸、三角形平面图、固体胶、剪刀等。

8、我预设的教学程序有哪些?(模块式主题,不用详述。)

(1)复习铺垫

(2)揭示课题

(3)探究新知动手操作

(4)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5)全课小结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课本第72至7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改商”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生活情境,体验“调商”的过程。难点: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准备与方法:

课件。情境教学、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某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1)班有41个学生,老师想让同学们戴上红色的帽子,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8元、9元、10元的红色帽子,而班费只有400元,请你帮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购买方案)

二、自主学习、建立模型。

出示情境图(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情境图)。根据这幅图,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归纳,交流:

三年级有学生192人,四年级有学生184人,五年级有学生230人;大客车限乘客46人,小客车限乘客24人。师:你认为应该怎样来安排乘车?(1)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讨论估计试商。三年级学生都坐小客车,需要几辆车?列式为:192÷24=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

(2)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24”看作“20”来试

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试着用竖式计算一下,看看能不能求出答案。

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老师巡视,个别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让学生口述试商过程,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把“24”看作“20”来试商,但在具体的计算时,会发现9×24的积比被除数大。积大了,说明商太大了,这是因为把除数看小了,所以商要改小,因此商应该为8。即192÷24=8(辆)。四年级学生都做大客车,需要几辆车?列式为:184÷46=

试商的过程:把46看坐50,50×3=150,商3······,但是余数和除数一样大,说明商3小了,应该商4。同样的,用竖式试着计算一下,看看结果如何?

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老师巡视,个别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学生口述试商过程,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把“46”看作“50”来试商,但在具体计算时,会发现商3是不合适的。因为用3×46得138,被除数184减去138得46,余数46与除数46相等,说明商小了,因此要改商4。即184÷46=4(辆)。三、精讲点拨。

全班交流,使学生认识到:

当除数的个位是4或比4小时,可用“四舍”法试商,去掉除数的尾数,把除数当作整十数。由于这时把除数看小了,商往往偏大。当除数的个位是5或比5大的数时,可用“五入”法试商。由于除数变大了,商容易偏小。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如果除数接近整十数,可以把它看作整十数来试商。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3页“试一试”的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全班反馈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指名板演,并让学生口述试商过程。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深入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体会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四、知识应用及拓展。

1、理解试商。

2、完成“试一试”第2题:认真思考,小组内说一说,试商的时候,什么时候商可能会小?什么时候商可能大?请你举例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练一练”第1、2、3题。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学到了什么知识?引导学生从遇到的问题中揭示新的认知冲突,再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来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增强交流,并获得收获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秋游

除数是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192÷24=184÷46=

教学反思: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是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计算方法和试商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加上整堂课都是进行计算教学,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机械,学起来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一般。分析教材,通过具体情境和现实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调商。学生在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早已知道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在计算除法时,如果遇到商乘除数的积比被除数大,知道“不够减”,这些都是教学调商可以利用的资源。本课教学中,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数学情境,把那些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以欣赏秋游图片的方式引出情境图,让学生发现信息,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能正确理解和区分“计数单位”和“数位”两个概念。

2.掌握数位顺序表,类推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了解数位的意义,利用数位顺序表体会“位值”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较大计数单位的产生过程,感知位值制。

2.让学生经历在计数器上拨珠、数数的过程,加深对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和对国情的了解。

2.在认数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和“亿”;掌握数位顺序表;能结合实例具体说出“位值”的意义。

难点:能正确理解和区分“计数单位”和“数位”这两个概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走进生活,走近大数

1.提问: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请看大屏幕,看图猜一猜,这是我们祖国的哪些地方?(课件出示北京、西藏、四川、河南、新疆、黑龙江的情境图,学生根据图片展开竞猜活动)

2.师:我们的祖国不仅风景优美,而且人口众多,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

20xx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师:这些数你们认识吗?能试着读一读吗?看到这些数你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说一说,读一读)

活动2提出疑问,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结合我们已经学过的万以内数的认识,说下你想学习哪些有关大数的知识?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自由说一说)

预设

生1:我想学习怎样读这些大数。

生2:大数中每个数字的含义是什么?

生3:它们各是几位数?

生4: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

生5:这些大数分别是由几个数字组成的?

2.导语:同学们想学习的有关大数的知识和感兴趣的`问题值得我们一起去探究,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亿以内数的认识”,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操作指导

在这个板块中,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引导,如果有的学生预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强,可以正确读出大数,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果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这些大数感到困难,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万以内数的知识,帮助他们完成知识的迁移。

板块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1

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1.课件出示计数器。

出示探究提纲:

(1)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多少?十万十万地数,10个十万是多少?一百万一百万地数,10个一百万是多少?一千万一千万地数,10个一千万是多少?请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

(2)有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吗?分别是什么?

(3)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生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展示汇报探究成果。

预设

生1: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生2: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有百万、千万、亿……

生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活动2认识数位顺序表,了解数级和数位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3页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独立尝试探究。

出示探究提纲:

(1)你看懂了什么?

(2)试着说下个级和万级分别包含哪些数位?每级有几个数位?

(3)说一说19612368这个数中每个数字分别在哪个数位上,各表示多少。

(4)什么是计数单位?什么是数位?

2.学生充分探究后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预设

生1:目前学到的数位顺序表分三级:个级、万级、亿级。

生2:个级包括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级包括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每级都有四个数位。

生3:19612368中,前一个“1”在千万位上,表示1个千万。“9”在百万位上,表示9个百万。前一个“6”在十万位上,表示6个十万。后一个“1”在万位上,表示1个万。“2”在千位上,表示2个千。“3”在百位上,表示3个百。后一个“6”在十位上,表示6个十。“8”在个位上,表示8个一。

生4:个、十、百、千、万、十万……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3.小结:数位是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时所占的位置,从低位开始每四位为一级,分别是个级、万级和亿级。一个大数中同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意义就不同。

操作指导

在板块二的教学中,运用多种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如计数器等模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机会,把思维表象与思维表达联系起来。

板块三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1.完成教材4页“做一做”1题。

先让同学在小组内完成,再找同学汇报。

2.完成教材4页“做一做”2题。

(1)生独立填写数位顺序表并回答问题。

(2)教师巡视指导,并抽取几名同学进行展示汇报,集体订正。

3.任意写一个亿以内的数,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

独立写数后同桌同学互相说数的组成,再找两桌同学汇报。

4.知识拓展。

师:打开教材看4页“你知道吗?”,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并在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预设

生1:我知道了每秒画1个点,一刻不停地画,需要3年2个多月才能画完1亿个点。

生2:我知道了如果1亿个小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

生3:通过这些,我感受到一亿确实是个大数。

操作指导

在这个板块中,练习方式要灵活多样,要求学生既要动手操作,又要动口表达;既可以独立完成,又可以与别人合作完成。每个学生在不同的练习方式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

板块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师:说一说你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

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谈学习收获。

预设

生1:我知道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

生2:我学会了填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生3:我懂得了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各不相同,例如:百位上的7表示7个百,千万位上的7表示7个千万。

生4:我知道了我们的祖国不但风景优美,而且人口众多。

2.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8页练习一1、2题。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例1数位顺序表

教学反思

1.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大数的概念,体会大数的意义,从而建立数感。大数经常出现在新闻、经济、科技等方面,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可学生对大数却缺乏体验。因此,在教学时,充分运用主题图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

2.借助动手操作理解数的意义。在万以上数的认识教学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揭示数位和数级的概念十分重要。通过拨珠数数帮助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了解这些计数单位所占的数位,体会“位值”的意义。

3.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要遵循学一程,展一程,点一程的规律,当学生独立自学和小组交流遇到问题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及时、准确地进行点拨,使学习的过程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

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内容就到这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若还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多多关注范文网哦!

原创文章,作者:笑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vip.net/doc/600.html

(0)
上一篇 2023年12月8日
下一篇 2023年12月8日

相关推荐

  •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17篇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红旗颂》,感受音乐庄严深情的爱国情感。 2.了解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速度、节奏)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提高分辨乐曲速度、节奏和情绪的能力…

    教案大全 2023年12月1日
  • 中班数学教案 中班数学教案反思 16篇

    中班数学教案1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1、2、3,理解它们表示的实际意义。 2、能根据数字匹配相应数量的物体。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活…

    教案大全 2023年12月1日
  •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8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春酒》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家醅、一马当先、挑剔、炮制、顾名思义、兴高采烈”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及其创作概况。 3、了解作…

    教案大全 2023年12月14日
  • 小学开学第一课教案 21篇

    小学开学第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新学期伊始,开学第一课师生共讨论教室布置。并发动学生准备布置材料。 2、仔细翻阅新教材,师生共同找出新旧教材的异同处。开学第一课 3、针对每节…

    教案大全 2023年12月8日
  •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5篇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 教学目的: 通过讲练,调节职中生的学习心理,使学生掌握科学正确的听课方法,提高学习学习效率。 教学重点: 科学、正确的听课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克服上课溜号…

    教案大全 2023年12月7日
  • 小班下学期评语 小班下学期评语最新版 17篇

    小班下学期评语1 1、胖乎乎的你,口齿伶俐,像百灵鸟一样,很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小朋友都很喜欢听你讲笑话,喜欢看你做滑稽动作,常常被逗得哈哈大笑,并嚷着再来一个,再来一个。你真的大家…

    教案大全 2023年12月4日
  • 如何做一名合格党员 10篇

    如何做一名合格党员1 前段时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党委副书记徐川给学生的一封回信“我为什么入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徐川用他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精彩的党课,…

    教案大全 2023年12月13日
  •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19篇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 分析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的“致同学们”一节,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科书内容文字优美、流畅,意在提高学生的…

    教案大全 2023年12月10日
  • 六年级语文教案 17篇

    六年级语文教案1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登山路上、山镇牯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形态、颜色的描写,赞美了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二、…

    教案大全 2023年12月8日
  • 矛和盾的集合 11篇

    矛和盾的集合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 2、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第二课…

    教案大全 2023年12月8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